
北部都會區
Slide

Slide

Slide

Slide

Slide

Slide

Slide

Slide

Slide

Slide

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
北部都會區發展 相當4個香港島面積
2021年施政報告中提出的《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目的為打造300平方公里新都會,相當於4個香港島面積,連同元朗及北區,將容納250萬人居住,提供65萬個職位;以「南金融、北創科」為雙重心發展布局,「維港都會區」繼續發展本港目前最具競爭力的金融服務產業,同時重點推動「北部都會區」的創新科技發展,夥拍深圳搞創科, 以配合深化港深合作帶來的新機遇,打造職住平衡的生活圈。
為配合北部都會區發展,政府銳意指於現有新市鎮及擬議新發展區,大規模規劃房屋建設,把新界的元朗區及北區整合提升為都會區,並額外開拓600公頃用地,當中額外開拓用地料可興建16.5萬至18.6萬個住宅單位,有助完善北部都會區整體規劃。
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重點:
- 1個新田科技城
- 2個戶外生態康樂項目
- 3個濕地保育公園
- 4大規模房屋拓地項目
- 5新鐵路項目
5大鐵路項目
5新鐵路作骨幹 帶動發展北部都會區
北部都會區打造容納250萬人居住的都會區,當中以5條新鐵路項目作骨幹,連接洪水橋、流浮山及新田等多個新發展區,大大減低往來成本,帶動北部都會區經濟發展,一改過去產業和經濟增長過度集中的缺點。
跨境建設
其中3項鐵路屬於跨境建設,包括洪水橋連接深圳前海的鐵路、北環線延伸至深圳新皇崗口岸,及東鐵綫延伸至深圳羅湖,並在深方設立一地兩檢口岸,優化、加強及添加跨境連接的交通基建及通關安排,以構建港深一小時通勤網絡為目標,擴大港深的連接面,將會帶動文錦渡、流浮山、新田、龍躍頭及坪輋/打鼓嶺等地區發展。
新鐵路周邊2,860萬呎土地儲備
發展策略下的新鐵路項目,沿綫多幅土地早由各大本地及內地發展商或財團收購,合共逾2,860萬呎土地儲備,規模相當於14個維園,當中恒基地產及新鴻基地產持有的土地儲備已佔約64% (約1,834萬呎)。
再者,政府於北部都會區發展公布後,表示可提供物業發展機會為有新建鐵路項目融資,意味未來將有多個鐵路上蓋項目推出。
創科園發展
「南金融、北創科」改寫經濟南強北弱局面
北部都會區主張創新科技,作為本港新的經濟引擎,將重點布置在新發展區,有效引領創科經濟活動重心向北移,改寫過往南強北弱的歷史局面;同時,本港目前最具競爭力的金融產業,仍在「維港都會區」繼續發展。未來,香港將以「南金融、北創科」的雙重心布局發展,有效營造便捷宜居的都會生活。
新田科技城 創造14.8萬個創科產業職位
政府擬在香港北部打造媲美維港都會區的北部都會區,重點發展創新科技,涉及整合區內用地,增加約150公頃創科用途土地。其中,構建新田科技城是本港未來創科重鎮,可提供作創科用途的總樓面面積相當於16.5個香港科學園,估計可容納14.8萬個創科產業職位,部份政府部門亦有機會搬遷至新田。
此外,北部都會區將投放至少60億元資金,打造河套地區港深創園,聚焦發展生物醫學、化學、物理等生物科技的研究工作,並參考「起動九龍東」的經驗,改劃粉嶺安樂村工業區為「商貿及創科」地帶,採取積極政策推動轉型改造,務求盡快創造更多工作職位。
房屋拓地
北部都會區 潛在土地供應2,270公頃
《香港2030+》估算本港土地短缺3,000公頃,較5年前大增1.5倍,當中經濟用地需求1,190公頃,創科用地需求大增3倍。而政府計劃發展的北部都會區將提供2,270公頃的潛在土地供應,佔整體55%,為應付土地短缺問題的重要部署。
4大規模房屋拓地項目 打造新發展區
- 擴展洪水橋、洪水橋新發展區:可新增約4.7萬至5.25萬伙住宅單位供應,將容納約21.8萬人,當中包括新增人口約17.6萬,未來區內住宅將會以高度階梯排列,中心以高密度宅為主,外圍則是低密度住宅,以連接現存鄉村。
- 發展流浮山至白泥:在保育沿岸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將研究這範圍納入新發展區的發展潛力,探討興建尖鼻咀至白泥自動捷運系統的可行性,以此帶動一帶沿岸發展。流浮山至白泥一帶有潛力供應約1.55萬 至1.75萬個住宅單位。
- 擴展古洞北新發展區:具有鄰近新田科技城的地理優勢,加上區內將設有古洞站,接駁香港香港羅湖、文錦渡地區及新界北新市鎮各發展節點,估計新增的住宅單位可達1.2萬至1.35萬,並以公私營房屋發展約66比34比例發展。
- 羅湖/文錦渡綜合發展樞紐:興建羅湖南站提供良好契機促進商住用途綜合發展。整個綜合發展樞紐會共提供7.5萬至8.5萬伙住宅單位供應,相當於6個太古城供應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