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紅利 亦是制度負累

改革開放後,中國的經濟發展神速,人民的生活亦得到大幅度的改善。究竟這樣的成績是怎樣得來的?有人說這是因為中國有制度紅利。那所謂制度紅利究竟又是指甚麼呢?
 
原來是指中國政府的運作比西方更有效益。中央政府一旦作出決策,就立即可以在全國推行,不會遇到各式各樣的阻撓。以搞基建工程為例,在西方國家,政府先得向受影響的市民解釋,為何社會有此需要,並向他們作出賠償。此外,社會上還有各式各樣的關注團體,都可能對基建工程有不同的意見;他們會採取各種合法或非法的手段堅決阻撓基建工程的進行。結果,在中國只需5年就可以完成的工程,在西方可能搞了20年都未能開工。
 
這種說法表面上好像成立,但受不起深入的推敲。中國這種中央集權紅利,改革開放前已有。否則怎有能力搞人民公社,搞大躍進?毛澤東年代,中共黨內的執行力絕對不會比現階段差,那為甚麼那個年代未見中國經濟有長足的發展?
 
其實,改革開放之所以能發揮出這麼大的功力,並非依靠中央集權,而是靠中央放權。把原先由中央來辦的事情交給地方去辦,地方的積極性與靈活性才能發揮出來。把原先由政府負責的事情交給企業去做,動力和創意才會大幅超前,鄧小平是靠顛覆了舊有的中央集權模式,才令中國的生產力迅速得到解放的。然而,08年國際金融海嘯之後,北京看到西方在遇到危機的時候,亦會加強政府的調節功能,增加政府在社會扮演的角色,協助社會渡過難關。於是中國政府亦加以仿效,增撥4萬億元人民幣救市。當發覺成效不錯之後,就食髓知味,還說有兩隻手總比只靠一隻手好(一隻手是指市場機制,亦即上帝之手;兩隻手是指再加上國家之手)。現在所指的制度紅利,就是指動用國家之手去辦事情會方便很多。
 
中國與美國不同的地方,是美國是在遇到危機,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才由國家出手。當情況好轉,靠市場機制也可以運行時,政府就會主動縮手。聯儲局縮表加息就是這樣出現的。但中國卻是易放難收,去槓桿不成,只好穩槓桿,變成尾大不掉。
 
為甚麼會這樣呢?就是因為權力集中,難以制衡;否則銀行怎會借錢給一些負債早已是數倍於淨資產的公司。結果,政府增發的貨幣,不但沒法流入實體經濟,還為社會製造危機。沒有長官意志作祟,資金的分布應可以分散一些,平衡一些。
 
此外,由於上級領導權力集中,下級只能執行,投其所好,不敢提出不同意見。這樣執行能力雖然高,但錯誤亦會擴散得快。領袖一句話,很快就會出現蝴蝶效應。領導看中互聯網經濟,資金與人材都大幅度流入這個範疇,不但造成大量浪費,而且導致其他行業資源不足,破壞整個社會的營商環境。由此可見,中國的制度雖有某些紅利,但亦可以製造負累。若是以為自己的制度已經很厲害,不願檢討修正,將來需付出很大的代價。
(轉載自am730C觀點2018年8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