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後,個人主義變集體主義

回歸前,香港人不關心政治,只關心個人自己。讀書的時候,關心學業成績,爭取入大學,以為將來出社會工作打好基礎。出社會工作後,又爭取升職加薪,可以組織家庭,生兒育女,過好一點的生活。
 
如果香港人想過的只是跟以往一樣的生活,相信回歸後也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但回歸後很多香港人忽然偉大起來,不但關心個人的前途,還關心整個社會的集體命運了。那就不能單靠個人奮鬥,還要建立一套讓所有人都可以幸福地生活的政治制度。
 
於是,有愈來愈多的香港人,願意拋棄個人利益,為集體的需要而努力。他們紛紛投入了政治運動。
 
初接觸政治的人,很容易感覺到一種精神上的昇華,以為可以透過自我犧牲,就可以把「小我」融入「大我」;只要集體的事業長存,個人亦可以得到「永生」,衝破個體的局限。這種感覺對年輕人有莫大的吸引力。
 
很可惜,香港人根本缺乏政治經驗,對國際政治的複雜性認識不足。很容易被一些理想化的政治理念所+吸引,以為只要抱這些理念套用在現實世界,香港就會變得更美好。
 
然而,世上的政治理念其實五花八門,根本沒有一套是完美的,但大家卻各有堅持,導致世界衝突不斷,釀成很多人間悲劇。香港人若是也去涉足這淌濁水,需付出極大的代價。
 
如果說回歸後香港有甚麼轉變的話,就是崇尚個人主義的香港人,很多已改為崇尚集體主義,個人主義只關心私有產權是否有保障,以免個人的努力所得會被人剝奪。但集體主義崇尚公平,認為李嘉誠擁有的比普通人多就是不公平,認為這是地產霸權,必須加以抑制。而香港人也從羨慕李嘉誠變成不喜歡李嘉誠。
 
其實,香港人原先大都是大陸難民。他們來香港並非因為香港公平,而是他們的努力所得會得到法律保障。他們努力工作,去贏取自己的幸福生活。他們樂於看到有人富了起來,認為一個可以提供機會的社會就是一個好社會。但現在香港人覺得,只有個別人成功不夠,應該讓所有人都過上幸福的生活。
 
很多香港人現時認為,社會上之所以貧富懸殊,是因為在起跑時各人已存在着太多的差異。所以政府必須拿出資源作重新分配,以減少起跑時的差異,這樣才有公平競爭。
 
然而,當政府作重新分配時,就得損有餘去補不足,就得損害私有產權,就會打擊個人奮鬥的積極性。崇尚個人奮鬥一向都是香港的核心價值,一旦這個傳統受到破壞,香港人的原有生活方式亦將難以為繼。
 
此外,一旦政府需要擔當過多的資源再分配角色,政府手上的權力就會增加。這會吸引更多的嗜好權力的野心家加入政治角力。他們都打着為人民謀幸福的旗幟,以爭取多數人的支持。在這種情況下,集體主義的傾向只會愈演愈烈。
 
香港的政客雖然表面上都打着反共的旗幟,但他們在骨子裏都是社會主義者。他們把甚麼事都看成是社會問題,然交由政府去解決。他們與早年的中共成員十分相似。未上台前都高叫民主,上台後就緊握權力不放。
(轉載自am730C觀點2018年8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