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會都有人口流動

政府正在為香港的人口政策作公眾諮詢。諮詢文件為市民提供了很多參考數字,包括:生育率、男女比例、年齡分布等;重點強調要設法面對人口老化的問題。
 
這是全世界發達國家都在面對的問題,牽涉的問題很複雜,單憑香港一己之力,根本沒有條件去解決。香港宜知難而退,另覓出路。
 
一般而言,人口老化屬國家層面的問題,而非城市層面的問題。大城市有吸引外來年青人的能力,不愁人口老化。年青力壯的時候,出大城市打工,年紀大了便回鄉退休。世上有很多地方的人都過著這樣的生活。要在紐約、倫敦等這類生活費高昂的大城市退休,並非人人都有條件這樣做。香港人亦很難例外。
 
香港想學紐約、倫敦,成為一個國際大都會,得留意一個現實,就是在紐約與倫敦工作與生活的人,不少都不是當地出生的。而在當地出生的,如果競爭力不足,可能會轉移去一些找到合適工作的地方生活。大都會以高昂的生活費,篩選自己的市民,而非單看出生地點。
 
世界上的市場,有條件的,都想成為大都會,所以必然競爭激烈。因此,大都會必須設法吸引國際上最一流的人才。紐約、倫敦都有很多一流的大學,但紐約、倫敦的人才,卻是由全世界的大學一起為他們提供的。「911」一役,死者名單中,幾乎全世界各地的人都有,顯示紐約真的十分國際化。
 
然而,香港雖然想成為國際大都會,過大都會最前衛的生活;但卻不想有紐約、倫敦一樣的競爭環境。不但民間如是,政府的思路亦是這樣。
 
政府的人口政策諮詢文件,第一章的題目叫做 「家是香港」 。這個題目真好聽,香港人都會很受落,誰不想留在家裡?然而這卻會令香港人畫地為牢,以後就 「塘水滾塘魚」,很難有進步。
 
有人說,香港人以前是「過客」的心態,現在開始有「家」的心態,這應該是好事。但以其他大都會的經驗來說,「過客」往往比「家人」更有奮鬥心,更為全力以赴,因為他們留在大都會的時間有限,必須全力以赴。而大都會就是利用這批不斷流動的「過客」,去創造自己的奇跡。香港早年能夠這樣高速發展,亦可能與大量新移民都有「過客」心態有關。
 
我不知道哪種心態更好,但現實是世界上的大都會都需要有頻密的人口流動,以篩選人才。增加自己的競爭力,把對手比下去。香港人如果選擇要過大都會的生活,暫時未看到有更可行的路。
 
當然,香港人不一定要選擇走這條路。社會上不是有人提出:香港不一定要做金融中心,有人甚至主張香港應該恢復農耕。那香港就不只資金會外流,人才也會外流,這個「家」將養不起現有的香港人口。 
(轉載自2013年12月18日am730C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