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對港態度會因環境而變

據剛解密的英國外交部文件顯示(英國政府的文件,一般只需保密30年,之後可供公眾閱覽):1979年港督麥理浩訪京時,鄧小平尚未鐵定1997年一定收回香港。鄧小平以澳門為例,中國視澳門為中國領土,但一樣可以接受現實,容忍澳門暫時由葡萄牙看管,鄧小平當時並不排除香港在97年後亦可能維持類似澳門的處境。
 
可是,當1982年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訪京時,鄧小平的取態已變得十分強硬,中國在97年非收回香港不可,完全沒有談判的迴旋餘地,令戴卓爾夫人吃了一驚;一時間不知所措,直從人民大會堂的石級上跌在地上。
 
由此可見,中央對香港的政策並非一成不變的,在談判的時候,中央是既有原則,亦看實力與地位,才決定談判時的策略的。
 
1979年,鄧小平剛開始掌握黨政軍大權,改革開放亦剛開始,未有取得明顯成效,解決香港問題並非議事日程上的重要工作,所以鄧小平選擇暫時不表示明確的態度。但到了1982年,鄧小平的領導地位已經確立,而改革開放亦取得了明顯的成效,鄧小平的信心因而大增,覺得沒有理由再接受喪權辱國的安排。
 
不過,當時中國的實力與今天尚有一大段距離,在經濟上仍極需要香港為他創匯,所以才願意讓香港維持原狀,可以五十年不變。鄧小平對一國兩制的構思,就是在這種環境下產生的,否則,以中共的作風,怎會接受香港可以保留這麼多的殖民地遺留下來的體制,並刻意收斂自己在權力系統中的角色。
 
從這個角度來看,香港人應珍惜在當時特定環境下取得的,對香港人相對有利的協議。因為如果可以重新談判,以中國現時的實力地位──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系,全球外匯儲備最多的國家,不可能讓香港有這麼多的自主空間。而西方國家亦會為了維護本身的利益,不便強為香港出頭。
 
幸好,這些年來,中國不但在經濟力量上比前增強,在政治上亦走向開明。如果中共仍在行毛澤東時代的路線,香港根本不可能有今天這麼多的政治空間。泛民如肯面對現實的話,應該承認這些空間大部分不是他們爭取得來的,而是中共本身演變後的產物。
 
以中共目前的處境,他根本不會因港人的取態而改變自己的行事日程。中國要面對的問題,在在都比香港的問題大,加上香港這隻鵝已不會生金蛋,北京已不用投鼠忌器。因此,我不相信港人可以透過在香港搞群眾運動,就能逼中央改變中央所訂的路線圖與時間表。逼得太緊的話,只會令中央重新以新的形勢再作調整,那出來的新方案就不一定對香港更有利。如果從實效出發,我認為若香港人真的想有更多的政治空間的話,與其去刺激中共,不如設法讓中共安心,香港能施的壓力實在有限。
(轉載自2010年1月4日am730C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