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泉航空為何夭折

甘泉航空這麼快就夭折,難免令人有點惋惜。香港能有一間廉價航空公司,讓消費者多一種選擇,應是一件好事。但這個行業絕不易做,初做生意的人根本沒有條件貿然去試。
 
據報道,甘泉航空的創辦人李卓民原是一位牧師。牧師本應去傳道,為何轉行去做生意?我不認識李卓民,箇中原因當然不知道。我所知道的是,牧師和商人是兩類不同的人,前者講愛,後者講利;憑愛去做生意,不是一定不會成功,只是道路曲折,難度極高,非有極高的智慧,極充裕的資金,都不容易有奇蹟。
 
宗教信仰追求的是靈性的生活,故凡宗教都鄙視利益的計算,但做生意卻一定要計利,計算錯誤足以導致生意失敗。據說,李牧師做生意後,依然把愛掛在口邊,卻沒有集中力量去改善自己的計利能力,結果愛沒法在生意上落實,反而變成了害——害苦了消費者,害死了小股東。
 
據說,甘泉航空並非沒有乘客,大部分班機都九成坐滿;照理由,這樣的生意是不可能做不下去的。一般人做生意,預算有六成客就可以收支平衡,有八成客已有不錯利潤,但甘泉似乎是有十足客也未必夠皮,這樣做生意法怎會成功?
 
據乘搭過甘泉航空的客人反映,甘泉航空雖說廉價航空,但服務卻不比別人差,難怪可以吸引這麼多的客人了。可惜預算錯誤,有客一樣賺不到錢。
 
照計,這類預算錯誤應很快會被發現,甘泉航空為何不設法降低成本或調高票價呢?有九成乘客在手,應有足夠的空間作這種調整,為何甘泉不嘗試這樣做?
 
這也許與近年西方大機構的做生意手法有關,就是新公司為打入市場往往不惜以本傷人,先以一個超平的價錢去霸佔市場,在達到一定的市場佔有率,有了良好的客戶關係之後,才設法在客戶身上賺錢。
 
然而,要採取這種策略,前提是公司得有充足的資金,但甘泉很明顯資金不足,不但股東的資金不足,還借了外債,連結業時員工的解散費也沒有準備。
 
因此,我相信,甘泉的主事人早在結業前已意識到,公司是不可能用現有的運作模式而長期活下去了。所以,他們尋求的已不是如何在市場賺錢,而是怎樣做得好好睇睇,才能吸引新股東入股。
 
這種思維與近年一些私募基金的想法差不多,他們等不及公司在市場上向顧客慢慢賺錢,轉移構思一些新穎的概念,加以孵化、包裝,然後上市,以高P.E.倍數,一次過向小股東把未來的利潤也要回來。這種構思往往扭曲了公司應有的營運模式,一旦上市失敗,就只好賠上了公司的生命。
(轉載自2008年4月23日am730C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