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需仍然大 樓價可回穩

利嘉閣地產總裁 廖偉強先生

地產市場不振,各類型的物業,不論是工商鋪、車位還是住宅物業,價格和交投量都每況愈下,部分人眼見市道的調整,頓時就對地產投資失去信心,加上近年處於經濟蕭條期,就更漸漸認為磚頭已經失去了應有的價值。筆者不禁會問,這種想法切合真實的現況嗎?

地產可以分為住宅、工商鋪、車位,亦可以計及舊樓重建地盤,甚至是農地等,每個項目的用途都不一樣,投資的價值及回報率自然也有分別。最受一般人關注的,當然是住宅市場的起跌。

地產的價值,是建基於需求。在香港,大部分人對住宅都有剛性需求,如增添家庭成員、結婚、生兒育女等,都有需要增加居住空間。另外,現今不少人喜愛過單身自由生活,或者與情侶共居等,亦同樣帶來新的居住需求。在香港社會中,這些需求無時無刻都存在,所以不論樓價上升或下跌,只要有需要,又負擔得起,就會考慮置業或租住物業,不會過於計較物業的上升潛力。

生意人的剛性需求則以工商舖物業為主,只要能配合業務性質及發展,而又符合成本預算,就會考慮租用或購入寫字樓、工廠或舖位等物業。好市的時候租金上升,跌市的時候租金下跌,這些都是計算成本時已作考慮,只要能夠配合業務的營運和發展,物業價格或租金不會嚴重影響生意人的決定。

至於投資者,可能會涉足不同類別的地產,但首要看重合理的仍是回報率,其次就是希望可以跟隨市況的變化,做到低買高賣。能夠將利潤最大化的物業,就是最好的投資產品。作為長線投資者,除了重視回報率外,更會看物業長遠的升值潛力。

不同類別的物業,亦會跟隨環境有所改變;在2012年舖位市場到達高峰,而2020年疫情時則陷入低谷,高低位的價差超過五成。至於工廈物業,價格表現最佳的時候反而是2020年,現時的回落幅度亦相對較小,自高位至今的跌幅大約兩成。寫字樓方面,2018年時已到達高峰期,到今天價格仍然有下行壓力。

住宅市場由2021年的高峰,至今回落的幅度不足兩成。畢竟住宅物業的剛性需求長期都有, 因此抗跌能力是最強,而且隨着人口回升,需求只會愈來愈大。筆者相信,《施政報告》的效應會令住宅樓價止跌回穩,並且配合經濟復甦,慢慢重回上升的軌道,重現應有的價值。

 

【刊於2023年10月31日《地產站》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