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給民企機會 經濟就會有動力

昨文說內地的經濟有好轉跡象,有朋友說我過度樂觀。他沒法放心的是,美國對中國的制裁仍在一步一步收緊,中國今後的發展一定會舉步維艱,沒法回復以前那種速度。長此下去,中國與美國的距離就會被拉闊,想抗衡就會更加吃力。

朋友的分析沒有錯,但這只是中美角力的第一階段會出現的景況。美國的國力仍比中國強,在一開始的時候,當然會佔上風。不過,這只屬靜態的分析;從發展的角度來看,美國已從高峰回落,而中國卻是剛起步中興,假以時日,形勢就會逐步逆轉。

其實,中國並不是沒有被美國制裁過,新中國成立的頭30年,美國的制裁比今天更加嚴厲,卻依然沒法叫中國放棄復興的決心。當時,中國的條件比今次差很多,但仍能一步一步走向現代化。

改革開放後,中國修訂了自己的發展路線,把更多的氣力放在經濟發展上,而不是光注重政治理念的貫切,發展速度突飛猛進。此外,中國又引入市場經濟,讓民企也可以參與國家建設,民間的潛力因而得到更好的發揮。

以現時中國的實力,西方已沒法與中國全面脫鈎,只能選擇性地對中國加以制約,效果大不如前。此之所以,我預期西方對中國的限制,只會在開始時起較大的作用;但隨着中國的適應,西方最終要自食苦果。

香港人受西方的言論影響比較大,看到的多是有關中國的負面消息。其實,這些年來,中國政府為中國做了不少實事。其中最關鍵的兩項是:(i)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ii)基建的全面更新。

現時中國擁有全球最多的受過高等教育人口,比西方發達國家加起來還要多。要比創新科技的話,中國不會輸蝕。此外,近年中國在基建方面的投資亦比西方多,而交通運輸系統、通訊系統、能源供應系統、水利系統、糧食供應系統,以及產業鏈系統等,都是全球最完備、最現代化的。中國適應去全球化的能力,遠比西方國家強。

中國現時需要做的很簡單,只需緊跟鄧小平的改革開放路線便已經足夠。這包括:(i)集中力量發展經濟,不搞政治爭拗;(ii)增加權力下放,減少權力集中,讓市場機制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iii)讓民企有更多的發展空間,減少對民企的折騰;(iv)建立法治制度,保障個人在社會裏的應有權利,以吸引人材願意留在中國發展;(v)與「一切平等待我」的國家建立友好關係,讓中國有一個和平發展的機會。

近年,中國出了很多在全球都有競爭力的企業,如華為、比亞迪、大疆、TikTok、拼多多等,類似的企業應該還有很多,只要國家給予機會,不設太多的框框條條去妨礙發展,他們很快就會如雨後春筍地發展起來。「四時行焉,百物生焉」,西方可為之奈何?

(轉載自 am730  C觀點  2023年9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