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關即時效應顯 振翅彈三成可期 工商舖買賣今年冀錄5,800宗

利嘉閣(工商舖)地產董事黃應年指出,市場一直期待的通關去年並未出現,反之在股市跌跌不休及息口越升越急之下,整體工商舖市場表現沉寂,墮至1996年有紀錄以來的次低水平。2022年全年累計工商舖買賣共錄得4,431宗登記,較2021年的6,895宗大跌36%,創下歷史第二低水平,反映疫情反覆、股市下挫及加息對市場造成的衝擊。不過,全年買賣登記金額卻不跌反升,勁錄1,595.74億元,較2021年的1,535.73億元升4%,連升兩年,亦是歷來第4多的一年,主因是去年錄得3項合共859.64億元的巨額全幢商廈疑似內部轉讓登記所帶動。

回顧2022年表現,以登記宗數計算,工廈、商廈及舖位買賣登記均全線下挫;當中以商廈登記量跌幅最大,去年僅錄得781宗,按年大減40%,陷入歷史次低水平,佔整體比例近18%。店舖方面亦錄得逾三成半跌幅,共錄1,147宗登記,按年少35%,佔整體比例近26%。至於工廈繼續成為工商舖整體市場佔比最多的類別,達逾56%,去年錄得2,503宗登記,但按年亦跌近35%。

若以買賣合約總值分析,商廈登記總值逆市急升,去年共錄1,068.32億元,佔整體金額逾半(67%),佔比按年大增近19個百分點,主要受去年錄得3項巨額全幢商廈疑似內部轉讓登記刺激,當中單是交易廣場一項已達518億元。另外,工廈及店舖去年登記金額分別達285.59億元及241.83億元,佔比各達18%及15%。

回顧去年初,受新冠變種病毒Omicron引發的第五波疫情爆發所累,首季整體工商舖即表現不濟,交投量徐徐回落至只有1,303宗。及至疫情緩和後,次季才拾級而升,收復失地,於次季共錄1,334宗登記,成為去年最旺的一季,而上半年買賣登記共錄得2,637宗,當時創了3個半年度的新低。

不過,至年中市況並沒如預期中改善,反而受著股市持續急挫及美國不斷加息影響,而令工商舖市道再次逆轉下跌,第三季買賣累計只有1,032宗,按季轉跌近23%。至於第四季,隨著本港開展4年來首度加息之旅,而股市不斷下滑,令整體工商舖買賣在第四季進一步跌穿千宗水平,只有762宗,按季再挫26%,表現差絕全年。總結下半年,工商舖累計登記回落至1,794宗,較上半年萎縮32%。

甫踏入2023年不久,香港正式迎來與內地通關,各方均憧憬經濟及民生範疇皆可復常,市場樂觀氣氛大增,相信挾著通關效應及以下利好因素結合下,2023年工商舖市道有望大幅反彈、振翅高飛:

通關一周市場動態:

(1)  迎通關,店舖租賃及買賣查詢者眾,實際交投亦增多;

(2)  中外企業已加緊步伐物色商廈擴展業務;

(3)  通關增兩地物流量,各行業加快尋找工廈作倉儲;

(4)  投資者再次蠢蠢欲動,積極入市各類工商舖筍盤。

2023年利好因素:

(1)  新冠疫情殺傷力大減,正遁風土病方向發展,料世紀大流行的疫情將告一段落;

(2)  僅餘的防疫措施有望進一步鬆綁,全面復常之路已踏出,經濟可望進一步回暖,利好市場交投;

(3)  全面海內外通關指日可待,高鐵重開旅客數字明顯增加,香港零售及奢侈品消費市場可轉旺;

(4) 股市上升勢頭持續,反彈方向不變,經濟好轉助提振營商信心,刺激商廈需求;

(5) 美國通脹趨緩和,大幅加息壓力可紓緩,有利工商舖物業投資。

展望2023年市況,黃應年指出,過去數年拖累大市的不利因素已陸續消散,其中最大的負面因素─防疫措施基本上可謂全數解除,月初通關的即時效應正逐步展現,而股市亦見回升,料整體經濟在來年將持續好轉,故相信今年工商舖會是顯著反彈的一年,預期整體買賣登記量按年可錄得逾三成的升幅,當中工廈料達3,000宗、商廈1,200宗及店舖1,600宗的水平,實現全線復甦。

綜合以上因素預測,2023年全年整體工商舖買賣登記宗數料可錄得約31%的升幅,重上5,800宗水平,為2019年5年以來的次高水平;不過涉及的買賣登記金額則預期回落近四成,下試970億元,主因是去年有多達近860億元的巨額疑似內部轉讓登記之故,因此倘今年若缺乏類似項目,登記金額難免出現大幅萎縮。

工廈市場回顧展望

利嘉閣(工商舖)地產-工商部高級營業董事朱亮恒表示,去年股市持續大跌,且越跌越深,另邊廂息口則加速攀升,窒礙投資者入市工廈的決定,導致下半年後工廈按月買賣登記拾級而下,自9月份起連跌4個月,並在12 月跌至只有115宗,表現差絕全年。

2022年全年累計,工廈買賣登記共錄得2,503宗,較2021年度的3,825宗大跌35%,涉及買賣合約總值285.59億元,相應回落36%;宗數為2001年起計22年以來的次低水平,亦為史上第5低。去年工廈全年登記量輾轉下跌,主要受年初疫情影響及年中起股市持續下跌及息口趨升所困擾,故自9月起,工廈登記量連跌4個月至全年按月最低位的115宗,回落至2020年初新冠病毒初爆發不久時的超低水平,反映淡市下,工廈成交難逃稀疏的命運。

以價格類別劃分,2022年,繼續以介乎200萬元至500萬元以內及500萬元至1,000萬元以內兩個價格類別的商工廈成交佔比較多,兩者合共有1,604宗,佔了整體工廈成交量64%(見附錄表二)。去年七個價格類別的工廈買賣宗數全線回落,其中以中細價工廈的跌幅較大,如銀碼在500萬至1,000萬元以內的工廈錄得580宗登記,按年急挫47%;而200萬元至500萬元以內為第二大跌幅者,按年大減37%,但仍突破千宗,錄1,024宗。

從地區層面分析,在本行定期觀察的十個主要工業區中,2022年登記量十居其九均錄得跌幅,其中跌幅最大的是黃竹坑/香港仔/鴨脷洲區,去年錄得48宗買賣登記,按年急挫65%,並成為登記量最少的觀察區。此外,觀塘及屯門區亦分別大減53%及51%,至各自只有221宗及148宗。至於葵涌、荃灣及觀塘區依然是買賣登記量最活躍的觀察區,惟去年3區登記量亦難逃跌幅,回落介乎8%至53%不等,分別達747宗、313宗及221宗(詳見附錄表三),反映工廈市場大都表現冷淡。唯一錄得升幅者是新蒲崗/黃大仙區,但按年亦只微增2宗而已。

從個別成交個案分析,去年十大貴重工廈買賣登記中,以九龍灣啟興道1號的登記最矚目,涉及金額高達9.8億元。其他矚目成交還包括長沙灣永新工業大廈全幢登記,涉資8.5億元,而九龍灣啟興道5號亦涉資7.3億元,以上兩者分別佔據榜內第二及第三貴價席位(詳見附錄表四)。

展望2023年,朱亮恒指出,通關對市場帶來極正面的提振作用,在憧憬整體經濟活動復常下,各類工商舖需求大增,當中工廈無論是重建或活化,其用途及可塑性均十分高,料可吸引投資者重臨工廈市場。預期今年市道可迅速回暖,無論是全幢工廈或中小型工廈均會受投資者及用家垂青,料2023年工廈買賣登記量可按年反彈兩成,出現5年來第二度重越3,000宗的水平,而涉及登記金額亦料相應增加23%至350億元,有機會重登史上第六多的一年。

商廈市場回顧展望

利嘉閣(工商舖)地產-商業、商舖及投資部營業董事徐康達指出,去年香港防疫措施仍然嚴謹,加上未能通關,整體經濟回升動力不足,公司擴張意欲低迷,拖累商廈買賣登記由年中按月近百宗,萎縮至年底不足半百宗。

總結2022年全年,商廈整體買賣登記僅錄得781宗,較2021年的1,299宗急挫40%,跌至歷史次低,是繼2019及2020年後第3次史上不足千宗的低潮年。至於商廈買賣合約登記總值方面,去年背馳錄得44%的巨大升幅,高見1,068.32億元,繼2021年後,連續兩年在「疫」市之中迭創歷史新高紀錄,且為史上首度突破千億元;主因是去年分別錄得3項共859.64億元的巨額全幢商廈疑似內部轉讓登記帶動,分別是太古城中心一期(98.45億元)、交易廣場(518.01億元)及怡和大廈(243.18億元);倘撇除這些個案,實際登記金額約為208.68億元,按年跌近72%。

以價格類別劃分,中細價商廈仍是去年買賣登記的主流,當中以介乎200萬元至500萬元以內價格類別的商廈佔比較多,全年錄得238宗,佔了整體商廈成交量逾三成(見附錄表五)。另外,銀碼介乎2,000萬至5,000萬元以內的登記量則錄得最大跌幅,挫61%,至只有69宗。至於去年七個價格類別的商廈買賣宗數之中,只有1億元或以上者出現逆市上升,去年共錄49宗登記,按年大增40%,主因去年5月有一幢全幢商廈(太古城中心一期)疑似內部轉讓是以分層拆細形式登記,故抽升了逾20宗逾億元的登記個案。

從地區層面分析,在本行定期觀察的11個主要商業區中(見附錄表六),2022年登記量全線下跌,當中跌幅最大者為長沙灣區,全年只錄得30宗登記,按年急挫85%;其次葵涌區亦跌83%,至5宗登記;而沙田區亦急跌73%至12宗,反映一些廠區商廈在疫情之下亦大受影響。另一方面,2022年最貴重的商廈登記個案除了前述3項巨額轉讓外,接著最矚目的登記為啟祥道17號全幢(前稱高銀金融國際中心)涉資的56億元,再者是彌敦道74至78號文遜大廈的近15.34億元,亦因此帶動全年總金額得以創下歷史新高。

展望2023年,徐康達表示,中港恢復通關對商廈市場來說是極大的喜訊,隨著內地企業重返香港擴展業務,商廈買賣及租賃需求勢必大升。內地資金來港,其中很大部分都喜歡投放在商廈市場,加上引入人才計劃,及經濟重踏復甦之軌,令企業擴充樓面、甚至轉租為買的意欲大增。

徐氏預期2023年商廈市道將明顯轉向樂觀,因為香港將再次肩負起連接海外及中國內地市場的角色,相信今年商廈買賣登記宗量將在低基數下大升逾五成(54%),料達1,200宗的水平;至於成交金額則因去年有上述不少巨額內部轉讓登記拉升基數,因此倘若今年沒有類似巨額個案,估計有機會急挫72%,或下試300億元的水平,算是貼近較正常的平均水平。

店舖市場回顧展望

利嘉閣(工商舖)地產-商舖、商業及投資部高級營業董事鄭得明表示,去年受疫情及防疫措施鬆緊牽制,店舖表現亦見反覆波動,唯在始終未能通關下,整體走勢屬反覆偏軟的形態。總結2022年全年,店舖買賣登記共錄1,147宗,按年挫35%,為連續兩年回升後再度走軟,並創史上第3低;涉及合約總值241.83億元,按年也同步大跌31%,顯示店舖市道價量齊跌,主要受去年疫情反覆、股市大瀉及息口上升所波及。

按物業價格劃分,去年7個價格組別的店舖買賣登記量錄得全線下跌,當中跌幅最大者為銀碼介乎5,000萬元至1億元以內的店舖,去年僅錄得44宗登記,按年急跌52%;其次為介乎200萬元至500萬元以內的組別,錄得165宗,按年跌42%;而2,000萬至5,000萬元以內者同跌42%,至226宗,反映各銀碼層店舖買賣均受打擊。至於去年買賣登記佔比最多者為200萬元以下的店舖,全年錄274宗,惟按年亦挫29%。

2022年十大貴重店舖買賣中(見附錄表十),最矚目者為元朗朗日路1號The YOHO Hub A期商場部分的近16.3億元登記;其次為大埔曉運路10號運頭塘邨商場、運來樓地下舖位、停車場大廈及車位等涉資的13.6億元。

至於定期觀察的13個統計分區之中,去年錄得12跌1升。在下跌地區之中,以大埔區的跌幅最嚴重,由2021年的65宗大減57%,至2022年的28宗登記;其次觀塘區亦挫53%,至19宗,而荃灣區也跌48%至44宗。至於一些以遊客生意為主的傳統核心區表現仍然受壓,例如灣仔/銅鑼灣一帶的店舖去年只有45宗買賣登記,按年少36%;而尖沙咀/佐敦區及上環/中環/金鐘區亦分別錄得33%及15%的跌幅,去年全年分別只有72宗及44宗登記,反映去年無論是遊客區及民生區大部分均表現不濟。

預測2023年市況,鄭得明指出,兩地通關,人流、物流、資金流全通,店舖市場最能率先受惠,故在具體通關消息傳出後,店舖市場已即時有反應,不少投資者及用家紛紛四出搜羅店舖入市,相信店舖真正復甦之路才剛啟動,隨著內地來港人流不斷增加,加上之後更全面通關後,中外旅客勢必大增,店舖市道也可進一步復常,漸漸重返昔日光輝水平。

鄭得明相信,店舖市場經過過去一年的壓抑,之前鎖起的購買力料會大力反攻,推動今年店舖市場買賣交投,除了民生店舖轉旺外,以旅客為主的奢侈品消費及店舖亦會再受垂青。鄭氏稱2023年倘若平均每月店舖能錄約130宗登記,預期全年店舖買賣登記量可升四成,挑戰1,600宗水平,有力創近5年以來的次高水平,而涉及登記總值亦料反彈32%,至約320億元。

發稿:利嘉閣(工商舖)地產研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