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低呎數治標不治本

利嘉閣地產總裁 廖偉強先生

地少人多是香港的特色,樓價飛升是不爭的事實,普羅大眾的工資絕對跟不上樓價的升幅,令置業出現極大困難,就算等待編配公營房屋的市民,都需要輪候超過5至10年,因此劏房形式的住屋便應運而生。

住屋乃人類生活的基本需求,在迫不得已下只能找尋一些自己資金能力可及的單位,因為一些收入比基層高,但又說不上是中產的市民,既無資格入住公屋,也難以負擔私樓,因此不少會選擇租樓或向納米樓入手,故造成劏房林立及納米單位湧現的情況。

發展商有見中低收入一群住屋迫切,便將貨就價去滿足這個階層的置業需求,於是增加提供納米單位的選擇。納米樓屬樓市扭曲下的產物,常被詬病為不健康的住屋環境,於是特首早前便公布於新一季政府賣地計劃中,將屯門一幅住宅用地引入規定最低面積不可少於280平方呎的措施,冀減少納米樓出現的情況。

不過,有需求才有供應,幾年前納米樓出現的時候,很多人並不看好,但實際情況卻是大受追捧,每次有納米單位供應時均能被迅速消化,比大單位更易售出;可見樓價的確難以負擔,想擁有獨立私人空間的只能購入納米樓。納米樓價格一般都不會超過800萬元,首置身份入市只需一成首期,確實較易上車,令納米樓有市場的價值。

政府在未有足夠的土地供應以舒緩樓價下,想市民享受更大的居住空間,筆者認為是治標不治本的,因為換來的面積也是用家自付的。只有土地供應充裕,樓價返回更多人可負擔的水平,才能有更多市民可以真正享受較寬裕健康的生活空間。

【刊於2022年1月18日 地產站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