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爾薩斯理論為何失效?

雖然馬寅初否認他的「新人口論」即是馬爾薩斯的人口論;但讀過一點經濟學的人都看得出,兩者一脈相承。只不過內地當時鼓吹共產主義,而共產主義的始創人馬克思與恩格斯都不認同馬爾薩斯的理論。在這種環境下,馬寅初當然不敢與中共的祖師爺唱對台戲。
 
但馬克思的反對,並未損害馬爾薩斯在西方社會的影響力。經濟學家李嘉圖就自認受到他的影響;而凱恩斯亦經常引用他的著作;連現代進化論的始創人達爾文也承認,他的理論其實是馬爾薩斯理論在沒有人類智力干預的領域裡的表現。英國揮格黨的政綱,亦有馬爾薩斯的影子。即使到今天,聯合國在制訂世界人口政策時,亦仍然要考慮到,在一些落後地區,馬爾薩斯的擔憂依然有效。
 
馬爾薩斯讀數學出身,他把幾何級數與算術級數也應用在他的人口理論上。他認為人口會以幾何級數增長,即1、2、4、8、16……地增長;而食物只能以1、2、3、4、5……的算術級數增長。其結果必然是食物不足,最後只能靠戰爭、饑荒、瘟疫等方式去解決問題。
 
我年輕的時候不太理解這個理論。我覺得人的繁殖能力怎比得上穀物,不可能會食物不足。後來才知道問題並不是出在穀物的繁殖能力上,穀物的增長無疑也可用幾何級數增長,問題是耕地的開發只能是以算術級數增長。地球的資源有限,如果人口不斷增長的話,終有一天會超越地球的承擔能力。
 
不過,這種擔憂現在已不復存在。在馬爾薩斯年代,人口增長是控制不了的。因為,生育的本能潛藏於所有生命體的基因密碼裡。叔本華把它視為種族意志,屬個體無法逃避種族的使命。在性喜悅的引誘下,生物都逃不出生完又生的宿命。
 
然而,隨著科技的進步,避孕已變得極為方便有效。人類已可以隨意享受性的歡愉,而無需承擔性的後果。增加生育的痛苦,原先是上帝對女性的懲罰(夏娃慫恿亞當偷食禁果),現在卻被禁果提供的「智慧」破解。教會對此已無能為力,底線只好節節退守。到今天,生育的痛苦已成了妨礙上帝要人類不斷繁衍的原因。
 
過去,生育還有一個功能就是養兒防老,但現在富裕社會都有安全網,防老的需要已沒有過去那麼逼切。這種發展已令生育失去了另一項重要功能。
 
事實上,生育只是種族的需要,對個人不但沒有太多的好處,還要承受沉重的負擔。這種現實正令人類的意識形態也出現改變,家庭價值已大不如前。現代人很多已不喜歡結婚,更不喜歡生兒育女。今天威脅人類的,已不是生育過度,而是生育不足。日本、歐洲已出現人口老化的情況,中國看來也有這種傾向,馬爾薩斯的憂慮,起碼在發達地區,已不復存在。
(轉載自2015年11月6日am730C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