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過派糖與經常性福利

執筆時,新的財政預算案尚未發表,但由於財政預算只能按着施政報告來訂,所以其大體方向已不難推論;用半官方的說法,是會「減甜」,即減少「派糖」。
 
「派糖」是曾蔭權年代的做法。當時,政府財政開始轉虧為盈,政府還不敢肯定,這種盈餘是否可以長期存在,故不敢把一時的盈餘,用在經常性的政策上,而只是做一些一次過的稅費寬免或現金回贈。每個香港人都獲派6,000元的做法,就是在這種思路下出現的。
 
我個人並不反對這樣做,這起碼比退免部分稅費更能令基層獲益。再者,每人一份,份份等值,其做法與民主原則──每人一票,票票等值,十分相似。
 
可惜,這種讓最多人平均獲益的做法,一樣被政黨與傳媒群起圍攻,令政府派了一年錢之後就不敢再試。弱勢政府就是這樣缺乏信心,連受市民歡迎的政策也不敢堅持。
 
其實,當時政客雖然批派錢批得很凶,但到真正投票時,絕大部分還是投贊成票的。相信他們私下可能做過民意調查,知道投反對票是會令到大部分選民不悅的。可見當時傳媒上來勢洶洶的反派錢輿論,其實是與民眾的想法脫節的。政府自己放棄了借民意反戈一擊的好機會。
 
梁振英上任後,一改前任的做法,希望建立純屬於自己的功績。連續多年的財政盈餘令他相信:即使增加了一些經常性的福利,政府也會承擔得起。所以他採取了比曾蔭權更有為的策略,把之前用作的一次過派糖的資源,改為用來做經常性的福利,譬如增加對老人與低收入家庭的補貼。
 
這種做法本來符合之前輿論的要求,但香港的傳媒多傾向與政府唱對台戲,他們把論調一轉,不再強調要增加經常性福利了,改為攻擊政府沒有照顧中產。
 
這種說法確能引起一部分中產的共鳴。他們覺得:自己工作得這麼辛苦,又交了這麼多稅,沒有理由政府在有盈餘的時候,一點得益也沒有。於是,政府又成了被指控的對象。
 
我個人並不認為中產也應與基層一道,去爭政府提供的福利,中產應慶幸自己可以成為社會的貢獻者,而非依賴者;靠政府照顧是不會有好日子過的。海耶克認為,依賴政府的路是一條通往奴役的路。中產應努力掌握自己的命運。
 
因此,我認為,政府在制定經常性政策時,應優先照顧基層,而不是中產。但現在的情況是盈餘太多,增加經常性開支之後還有剩,那就應該退回給貢獻者,包括中產。
 
本來,要退錢就得退給有貢獻者,但為了減少爭拗,只能人人有份。政府可以把去年的盈餘,扣除今年新增的開支後,按人頭退回給香港人。這樣,既有經常性的福利增加,又有一次過的派糖,效果應該好過說需要「減甜」。 
(轉載自2014年2月27日am730C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