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福利 適可而止

梁振英的新一份施政報告,明顯地增加了對基層的福利支援;無論是老、弱、傷、殘、在職的,還是尚在求學的,都獲配額外資源,得益者甚眾。
 
這份施政報告的題目,首句是「讓有需要的得到支援」。社會上的基層有些甚麼需要,其實一點都不難知道。我去過一些第三世界的國家,發覺他們的福利制度訂得相當完備,只是社會資源不足,結果議會裡說的都十分漂亮,能夠在社會上落實的卻是兩碼子事。
 
這種情況應該不會在香港發生。雖然有傳言說財政司長曾俊華的理財哲學與梁特首不一致,但財政預算只能按施政報告來訂,財爺不可能另搞一套,最多只能把來年的政府收入估得低一些,甚至出現一些赤字,以提醒政府花錢不要花得太過分。由於政府手上有大量盈餘,梁振英要在任內完成他這份施政報告提出的福利措施應該沒有問題。
 
過去,特區政府的理財方式十分保守。手法是以低估收入的方式去遏抑開支。結果雖然經常有盈餘,卻依然視盈餘為非經常性的,不願意因此而增加政府的經常性開支,最多只搞一些一次過的派錢或臨時性的優惠。
 
梁振英刻意跳出這個框框,一早放聲氣表示不再派錢,而會視乎社會的長遠需要,制訂一些經常性的措施去予以支援。社福界雖然仍覺得有某些地方還做得不夠,但心裡應該感覺到,梁振英今次跨出的步伐,相比他的前任已有突破。
 
坊間有些人擔心,梁振英增加對基層的援手,目的在於挽救自己的民望。可惜,施政報告發表後,民望只是上升了一段很短的時間,很快又再掉頭回落。那豈不是以後在福利政策還得不斷加碼?那就可能會變成歐洲國家一樣尾大不掉了。
 
到這刻為止,我覺得現時香港的福利政策,還在社會能夠負擔的水平;但市民應提高警惕,嚴防政府以加稅或扣工資的方式去搞更多的福利。因為這不但會影響市民實際可支配的收入,還可能影響香港的營商環境,妨礙經濟發展,最後連基層也得不償失。
 
福利政策的目的,應局限於減少不幸者的痛苦,而不是為全民謀幸福。由政府提供的集體性標準化的幸福,必然是低質素的;高質素的幸福一定是個人化的,透過個人自己的奮鬥去達至的。只有這樣,人才能讓生命活出意義,自覺有尊嚴,而不是要依靠政客不斷爭取福利才能改善生活,連自己的命運也沒法掌握。
 
因此,成功的政府應該令到社會上有更多的人可以自食其力,可以透過自己的努力去追求自己的幸福;而不是令到更多的人,都需要依靠政府的福利。福利只宜作為一種安全網,而不是要全民一起掉進去的。 
(轉載自2014年01月29日am730C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