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必須轉型 不能長期無頭缺尾

改革開放後,中國經濟發展神速,但發展的模式卻不健康,應努力轉型,擺脫現時這種過度依賴生產出口商品,無頭缺尾式的發展模式。
 
所謂無頭缺尾,是指中國的經濟,只集中做中游的生產製造,沒做上游的科技研發與產品設計,亦沒做下游的市場推廣與顧客服務。
 
按西方發達國家定下的遊戲規則,增值最多的是上游與下游,中游最不值錢。中國現在雖已成了世界工廠,全世界到處買到的商品,很多上面都印著「Made in China」的標誌,但這個描述並不真確,中國人不要太快沾沾自喜。因為這些印著「Made in China」的產品,大部分都不是中國的品牌,不是中國的設計,生產出來後不靠中國去銷售。以增值份額去計,中國製造平均只佔產品價格的15%左右。這種國際分工,對中國的經濟發展非常不利。
 
中國的產品,有172項已是全球產量第一。其中玩具、空調、電話等,產量分別佔全球的70%、67%與50%。中國成了生產大國的好處是人民有工做,但由於增值的份額不高,中國工人的薪酬很低,中國人的生活水平仍與發達國家有一定的距離。做中游生產的最大壞處,是生產過程中得消耗大量資源,並令環境受到嚴重的破壞。
 
中國有十三億人口,農村尚有剩餘勞動力。因此,中國不能完全不做勞工密集的工業生產,純做上游及下游不可能提供足夠的工作崗位給這麼多的中國人。然而,中國不能滿足於光做中游的生產工作。中國必須增加關鍵技術的自給率。不掌握核心技術,就沒法不依賴外國,就只得任人開天殺價,不斷壓縮生產可佔的增值份額,令中國永遠沒法擺脫貧國的位置。
 
以目前的情況而言,中國去力爭上游應該比向下游滲透容易。科研是硬技術的,優勢容易量化,高下立見。中國若果能在科技上有突破的話,是不愁外國不來採用的。譬如中國的高速鐵路運輸,造價便宜,速度快,效率高,連美國也想引進。
 
但中國公司想進駐下游就絕不容易,市場的所在地是外國,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文化與法律,主導權不在中國手裏。推廣市場所需的軟技術,往往比科技更難掌握。此外,市場所在的國家,還可以橫蠻地指控中國傾銷!抽重稅、設配額,無所不用其極。光是向世貿投訴,往往亦無補於事。始終市場在外國,外國有管理本國市場的主權,中國無法左右別國的選擇。
 
中國能做的是增加內部需求,優先把生產能力拿來改善中國自己的民生。中國以前缺外匯,所以要拼命出口,現在是外匯太多,無需再依賴出口。與其借錢給外國人買中國貨,不如借錢給中國人買自己的產品。當中國的內銷市場建立起來後,中國才考慮進軍外國市場也未遲。
 
 
 
 
 
 
 
(轉載自2011年1月11日am730C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