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應改報酬分配模式

自從改革開放後,中國政府把自己的制度說成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然而,只要你對馬克思主義仍有一點認識的話,你都可以感覺到,中國的社會主義成份已變得愈來愈少,而資本主義成份已變得愈來愈多。
 
中國的民企對GDP的貢獻已遠多過國企,中國的生產資料大部分已由私人擁有。另一方面,中國的企業已股本化,即是說,企業的盈利會按股本分配,而不是按勞分配。企業有盈利,只會派息給股東,不會派給工作人員。工作人員只能拿工資,而工資卻只與人力市場的供求掛勾,不與公司的盈利掛勾。即使在公司賺錢的時候,工作人員會有分紅,但數目上亦難與股東分得的股息相比。
 
社會主義制度與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區別在於它的分配模式。從這個角度去看,中國的社會主義特色已愈來愈少。正正因為中國已變得愈來愈資本主義,在今次西方的金融危機中,中國也無法避過衝擊。現時國內出現的危機,本身就充滿資本主義色彩。
 
按馬克思的說法,資本主義社會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周期性的經濟危機。其表現出的主要形式是:生產力發展得太快,而市場上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卻追不上。在這種情況下,社會必須對過剩的生產力進行破壞,以讓餘下來的可以與市場的需求相匹配。其過程是大量工廠倒閉,工人要失業,社會有動盪。這種情況正是現在中國要面對的主要危機。
 
資本主義危機的荒謬性,是當社會上仍有很多人感到不足的時候,卻出現生產力過剩。以至一方面有大量商品無法出售,另一方面窮人卻沒錢買自己急切需要的商品。
 
出現這個現象的根本原因,正是分配不公平的問題。企業的利潤大部分落在少數股東的手裡。他們的錢多到即使胡亂揮霍也只能花去收入的一個極小部分,以至不能變成社會的新生需求,令經濟沒法持續增長下去。
 
面對全球需求萎縮,中國工廠產能過剩的難題,中國政府企圖以刺激中國內部的需求去補充外國訂單不足。然而,要刺激內需談何容易,因為廣大的基層群眾收入低微,他們那來這麼多的錢去購買中國無法出口的商品?
 
要解決這個問題,中國應改變現有的報酬分配模式,要求企業把工作人員也看作持份者,在企業有盈利時,讓持份者也可以得到分享。這樣,市場上才會有足夠的有效需求去支持經濟持續增長。
 
溫家寶在訪英時,曾引述亞當斯密在《道德情操論》中的論述:如果一個社會的經濟發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眾手中,那麼它在道義上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風險的,因為它注定要威脅社會穩定。希望中國政府在制度改革上真的能貫徹這種想法。
(轉載自2009年2月11日am730C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