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家在跌市時的策略

有傳媒指我近期轉而看好樓市,還四處叫人買樓,這完全與事實不符。我從來未改變樓市將步入衰退期的基本看法,我只是說,炒家、投資者與用家,可以有不同的策略,炒家應盡快退出市場,但投資者與用家則可以有選擇性地入市。不知為甚麼有傳媒竟把有選擇性地入市理解為可全面入市?這明顯是斷章取義。
 
為把我的意見說得明白一點,我打算把炒家、投資者與用家,在跌市時應採取的策略,分別說清楚。今天先談炒家的策略。
 
一般而言,樓市的跌市都來得很突然,而且是插水式的。因此,除了少數特別醒目的炒家之外,大多數都走避不及。
 
稱得上炒家,大部分都會用盡槓桿比率,即是說只夠錢付首期,但缺乏足夠的經常性收入長期供樓。若果真是這樣,就應該明白自己是沒有條件守下去的。故千萬不要改變初衷,由短線投機改為長線投資。這只會令損失不斷擴大,最後連供樓也無以為繼,弄到要給銀行收樓,那就損失慘重了。要知道,在香港,即使銀行收了樓,亦不等如貸款者可以從此脫身的,若果銀行把物業拍賣所得的款項還不足以償還貸款額,銀行還可以繼續追討差額,直到貸款者破產為止。
 
為避免落入這樣的處境,投機者一旦確認樓市已經轉勢時,就應該下定決心,第一時間退出市場。要做到這一點,最有效的策略是為了把握時機,不惜放棄價位。即是說,為了比別人賣得快,就得比別人賣得平;不是平少少,而是明顯地平、超平,使人以為這個價位已把未來的跌幅也提前反映了。最不智的做法,是死守一些不切實際的心理關口,如怎也不肯蝕本賣,怎也不肯倒貼賣之類。這只會妨礙把樓賣出去,令虧損不斷擴大。這時,應把手上的物業看成已中了毒箭一樣,要不惜壯士斷臂,引刀成一快。
 
此外,投機者應該明白,樓市周期的特色是尖頂平底,即是說,跌的時候很快,但復甦卻要等很長的時間。因此,除非自己有能力長守,並打算由投機者轉做投資者,否則在跌市時一定要忍得住,千萬不要見到一些前所未見的低價,就視作「筍盤」,以為有「死雞」執,最後弄到自己長期被困。
 
跌市的特色是買入容易,賣出艱難。有些樓盤,買入時的確很「筍」,但若果未能及時賣出,「筍盤」也會變成「爛盤」,不但沒法為炒家帶來利潤,還會為炒家帶來虧損,甚至從此被困。
 
再者,樓宇買賣的交易費用很高,又要印花費、佣金、律師費與銀行利息,一買一賣就要花掉樓價約3%至7%,因此,除非預期可賺到的差價有15%以上,否則都不宜輕率入市。穩陣的做法是忍,直到實體經濟也開始復甦時,才重新考慮入市。
(轉載自2008年11月27日am730C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