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發局亂花錢的癥結

我不是旅發局的成員,也沒有細讀過審計署批評旅發局的文件,本來沒有資格去談旅發局胡亂花費公帑的問題癥結,但我亦參與過類似旅發局之類的半官方機構的工作,對這類機構的性質及運作模式略知一二,多少知道這些機構的問題所在。這類機構特點是:他們雖不是一個政府部門,但實質上卻扮演著應由政府負責的角色。同類的機構包括貿易發展局、藝術發展局、醫管局、市區重建局、機場管理局、地產代理監管局……等。
 
殖民地時代,政府的權力來自英皇制誥,缺乏民主成份,如果由政府直接管理一些與市民息息相關的問題,一旦出現矛盾對抗,矛頭很容易直指政府。政府為了避免首當其衝,於是成立這些非正式隸屬政府的機構,任命一些公眾人士擔任管治工作,以增添公民參與的成份,既可作為民主櫥窗,又可用其獨立性去替政府捱箭。
 
在殖民地時代,政府就是靠委任這類公職,去攏絡社會上的精英,讓他們可以參政及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即使是一些民主派的成員,至今在他們的卡片上也印著這類公職(過氣的也印),可見這類管治手法成效不錯。
 
然而,政府委任的管治委員會成員,大部分都是聽話的一批,即使有個別反對派,但只是用來點綴民主櫥窗,不足以破壞管治委員會發揮橡皮圖章的功能。現實是這類機構的資源大部分來自政府的撥款,誰要是不善於領會政府的旨意,只要政府制水,這個機構遲早壽終正寢。
 
這些管治委員會的成員,大部分是專業人士與企業家,日常自己的工作已經很忙,細閱所有文件也很成問題,所以很依賴受薪的行政人員或官方派來為委員會服務的秘書。像周梁淑怡今次被人誤導的情況,其實不時都在不同的管治委員會內出現。在私人企業,董事會內的大部份成員,平時都有參與企業的具體工作,有足夠的資訊去作恰當的決策;不似這類半官方的委員會,平時做的都是其他工作,一年才開幾次會,單看看報告,就要作出重大決策,實在非常危險。
 
這批人深知自己不濟,於是在聘請行政人員時,就用盡許可的資源去請最貴的人(希望是最好的人),替他們去落實政策。一遇到困惑的地方,就花錢外聘專家顧問給意見,不肯自己承擔。這還不夠,還要花公帑為他們買董事責任保險,怕作錯決定給人告。試想想,由這樣一批既不能花時間全職投入,又怕為自己的決策作承擔的人,去作這類公共利益攸關的工作,怎會有好結果。因此,我認為這類工作還是交回政府部門負責,起碼市民有得追究。
(轉載自2007年12月01日am730C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