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保育公園:多功能發展 保育生態自然環境
已發表 2022-03-03
已更新 2023-02-23
發展藍圖

發展計劃
南生圍濕地保育公園
位於元朗橫州東面的南生圍,不但是香港著名的「打卡」勝地,更被保育人士稱為候鳥的「睡房」。《發展策略》提出要在該地段設立系統化及科學化管理的濕地保育公園。政府預計將收回南生圍、大生圍及甩洲一帶的魚塘及濕地,形成一個總面積約400公頃的「南生圍濕地保育公園」進行保育。
三寶樹濕地保育公園
政府亦計劃收回米埔至新田/三寶樹一帶的魚塘及濕地,當中有部分將劃入「新田科技城」的發展範圍,餘下的濕地(靠近「拉姆薩爾濕地」的部分)則建設為「三寶樹濕地保育公園」,面積約有 520 公頃;並强化與「拉姆薩爾濕地」生態系統的聯繫。(「拉姆薩爾濕地」是指各地政府根據《拉姆薩爾公約》所劃出的濕地保育區,香港於1995年將米埔及內后海灣約1,500公頃濕地正式列為「拉姆薩爾濕地」。)
蠔殼圍濕地保育公園
政府構思中的第三個新設濕地保育公園,則是藉收回蠔殼圍一帶的魚塘及濕地,建設成「蠔殼圍濕地保育公園」,作為東西飛鳥廊道南至塱原自然生態公園的重要節點。蠔殼圍濕地在落馬洲河套區旁邊,面積約300公頃,該區背靠大石磨山,面向深圳河較寬河岸距離的河段,景觀開闊,符合「高景觀價值」的概念。《發展策略》更提到,在詳細規劃設計時,可結合其他戶外生態康樂/旅遊空間一併考慮。
改善現有生態保育區
香港濕地公園」範圍增4倍
現時位於天水圍北部的「香港濕地公園」,佔地61公頃,是香港的生態旅遊熱點,亦是教育香港市民有關自然保育的設施。政府計劃增設新的濕地公園的同時,亦將擴大「香港濕地公園」範圍,收回豐樂圍及尖鼻咀一帶約 200 餘公頃的魚塘及濕地,納入「香港濕地公園」範圍,令公園現時佔地總面積由61公頃,擴展至約300 公頃,比現時大四倍,並同時提升公園各方面的功能。
結合多個自然保育 成大型濕地系統
政府又計劃將米埔自然護理區、香港濕地公園和塱原自然生態公園結合成為一個活躍的大型濕地系統,在濕地保育公園發展四大功能,包括保育濕地生態價值及保障濕地系統完整、發展現代水產養殖業,增加漁農業界工作職位、推動養殖科研,協助漁農產業升級轉型 。
延伸閲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