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年財政預算案懶人包(即時更新)


「財爺」陳茂波於2025年2月26日公布新一期《財政預算案》,我們為你整理《2025–26年財政預算案》重點,一文看清所有重點措施,助你更易掌握包括經濟、房屋、基建及民生等新政策。

陳茂波表示,香港經濟仍面對非常具挑戰性的外圍環境,同時亦有不少正面因素。這份預算案提出「強化版」的財政整合計劃,包括至2027/28年度累計削減政府經常開支7%。嚴控公共開支是必須做的工作,但也須小心平衡過程中的影響,穩慎推進,既盡最大努力減少對公共服務和社會民生的影響,也為未來發展提供可持續的財政基礎。這個「強化版」的計劃提供了清晰的目標,讓可逐步在本屆政府任期內把經營帳目回復平衡。

他回顧住宅物業市場,在去年首3季繼續調整,但在減息後回穩;全年交投量增加23%至約5.3萬宗,樓價則跌7%。非住宅物業市場持續淡靜。

此外,截至去年底,各項人才入境計劃共收到逾43 萬宗申請,批出逾27萬宗,共有約18萬名人才到港。至於自重點企業辦公室(引進辦)成立以來,已引進66家重點企業來港,其中80%已經或正籌劃建立全球或地區總部。

料本港經濟今年實質增長介乎2至3%

香港今年出口料會有平穩表現,此外,承接上年的各項政策及良好勢頭,訪港旅客數目應會進一步增加,加上其他跨境經濟活動進一步恢復,應可推動服務輸出繼續增長。內部需求方面,今年投資者或因外圍不確定性而採取較審慎態度,但環球金融狀況料更為寬鬆,將有利固定資產投資。私人消費經歷去年的調整後,年底時已有回穩迹象。市民收入持續增加,資產市場穩定發展,都可進一步提振消費。考慮到上述各項因素,預測香港經濟今年會繼續溫和增長,全年實質增長介乎2至3%。

物價方面,預期本地成本壓力或會因經濟持續增長而有所上升,外圍價格壓力則應大致可控,地緣政治局勢或會帶來風險,預測今年基本通脹率和整體通脹率將分別為1.5%和1.8%。中期而言,貨幣政策正常化將有助環球經濟維持穩健增長。「全球南方」特別是內地,將繼續是環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此外,預測香港經濟在2026至2029年間,平均每年實質增長2.9%,基本通脹率預計為平均每年2.5%。

推出更多措施,吸引更多企業或機構落戶香港

正全力推出更多措施,吸引更多企業或機構落戶香港,舉辦更多盛事,迎來更多旅客。今年還有一系列推動經濟加速發展和吸引更多旅客來港的盛事活動,涉及不同範疇。

  1. 引進辦下月將公布新一批重點企業的名單,涉及十多家企業。連同早前引進的重點企業,未來數年它們會在香港共投資近500億元,創造超過2萬個就業機會;
  2. 致力吸引海內外的企業在香港設立總部或分部,並已向立法會提交條例草案,引入公司遷冊機制,便利在外地註冊的公司將註冊地遷至香港;
  3. 國際調解院總部最快於年底開幕,是首個在香港設立總部的國際政府間組織,亦是世界上首個專門以調解方式處理國際爭端的組織,有助打造香港成為世界調解之都;
  4. 啟德體育園將於3日後正式開幕,帶動香港文體旅產業發展,全國運動會部分賽事亦將在此舉行;及
  5. 「2025年世界旅遊城市聯合會香山旅遊峰會」4月首次在港舉行,料吸引全球40多個國家及地區的代表來港。
全力發展人工智能為關鍵產業

人工智能(AI)技術的迅速發展正在重塑全球經濟中長期格局,特別是其發展已不再局限於單一技術領域,而是以AI+的方式應用到各產業。人工智能亦是加速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本港會善用「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及國際化的特點,讓香港成為人工智能產業國際交流協作的匯聚地,通過前沿研究和落地應用,全力發展人工智能為關鍵產業,並賦能傳統產業升級轉型。

為引導及助力香港的人工智能創新研發和產業應用,已預留10億元,成立香港人工智能研發院。數字政策辦公室(數字辦)會制訂研發院的成立安排和具體目標,重點在促進人工智能上游研發、中下游成果轉化及開拓應用場景。

金融及稅務支持

為進一步協助特專科技和生物科企籌融資發展業務,特別是已在內地上市的公司,港交所正積極籌備開通「科企專線」,便利有關企業的上市申請準備工作。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證監會)亦會配合,令申請過程更暢順。金融管理局(金管局)與數碼港去年合作推出新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沙盒,促進銀行業的創新及發揮人工智能的潛力。金管局將參考全球發展趨勢及沙盒經驗,發布實務指引。

今年內會推出「製造及生產線『升』級支援先導計劃」,為期2年。政府會按1比2的配對比例,向每家在港營運生產線的企業提供最高25萬元的資助,協助它們訂立智能生產策略,以及為現有生產線引進先進技術。我已為計劃預留1億元,可惠及約400家企業。

產業導向應用

政府將制訂香港新型工業的中長期發展方案,並通過100億元「創科產業引導基金」,加強引導市場資金投資策略性新興和未來產業。政府正邀請相關機構提交意向書,並計劃於年中向立法會申請撥款。

同時,正籌備推出1.8億元的「創科加速器先導計劃」。政府會按1比2的配對比例,向每家專業初創企業服務機構提供最高3,000萬元資助。

低空經濟

去年底成立的「發展低空經濟工作組」正審議首批監管沙盒試點項目的申請,並即將宣布結果,為香港經濟開拓新的增長點。

政府亦正檢討民航法例,以完善配合低空經濟長遠發展的規管制度,在今年第2季向立法會提交修訂《小型無人機令》的建議;亦會研究為各類「先進空中運輸系統」訂立新的專用法例,積極與內地當局就低空經濟相關議題加強對接。

北部都會區

北部都會區對香港社會和經濟發展至為關鍵,能加速創科產業發展,政府將會繼續優先為這項目投入資源。重點產業包括︰

  1. 創科︰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河套合作區)香港園區連同新田科技城會提供大量創科用地,它們與河套合作區深圳園區優勢互補;會推出新政策,促進創新要素跨境便捷流動;
  2. 高端專業服務和現代物流︰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藉着深圳灣公路大橋及規劃中的港深西部鐵路連接深圳前海,會成為服務海內外企業的高端專業服務樞紐。
創新多元土地發展模式

為全速推動北部都會區建設和產業引進,早日惠及經濟民生,政府會採用更多元的發展模式,包括以創新思維試行「片區開發」。目前正就3個「片區開發」試點邀請市場提交意向書,目標是由今年下半年起陸續為試點招標;亦會繼續物色合適地點,讓私人土地業權人可申請原址換地進行房屋和產業發展。

  1. 河套合作區是大灣區建設的重要合作平台,港府高度重視。
  2. 香港園區今年將進入營運階段,第1期的首3座大樓正陸續落成,首批涵蓋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數據科學等產業的租戶將會在年內進駐。
  3. 已預留37億元加快完成香港園區第1期的基建及公用設施。同時,將揀選合適地塊於今年徵求私人發展計劃。預期香港園區全面發展完成後,對香港經濟的貢獻每年可達520億元,創造約5.2萬個職位。
  4. 新田科技城是推動創科的重要項目,當中20公頃用地將於2026/27年起陸續交由科技園公司發展和營運。科技園公司正進行總體規劃研究,預計本年第3季完成。
  5. 去年已啟動程序,把北區沙嶺十公頃土地改劃用途,發展沙嶺數據園區。改劃程序預計可在年中完成,正積極籌備把土地推出市場。
全力推進土地發展

繼去年開展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第2期、古洞北/粉嶺北新發展區餘下階段,以及新田科技城首批土地平整及基礎設施工程3個大型項目後,今年將啟動元朗南新發展區第2期的工程,完成沙嶺數據園區用地的改劃程序,並會敲定牛潭尾以至新界北新市鎮和馬草壟的土地用途建議,其後展開環境影響評估和其他法定程序。北部都會區在未來數年的房屋單位和產業用地將有可觀產出。同時,為配合北部都會區的商業及創科發展,亦會在區內物色合適地方,供興建設施以切合不同類型的會議和展覽需求。

北環線第1期的古洞站項目已動工,目標2027年竣工。第2期前期工程亦已展開,配合於2034年完成北環線主線的目標。另外,與深圳當局正攜手推展2個跨境鐵路項目,預計年內展開港深西部鐵路(洪水橋至前海)項目的勘查及設計研究,以及北環線支線的詳細規劃及設計。

鞏固及提升優勢產業

香港要把握好「三中心、一高地」的戰略定位,用好「一國兩制」的優勢。香港去年位居國際3大金融中心之列、全球4大新股市場之一。港股今年來氣氛暢旺,資產管理額逾31萬億港元,超過一半源自外資。離岸人民幣資金池擴大至約1.1萬億元人民幣。

東盟是持續增長的重要經濟區域。多家來自東盟的企業正申請在港上市,涵蓋生物技術、綜合物流、金屬礦業等業務。港交所會進一步加強在東盟和中東的推廣工作,並積極與區內國家探索包括交易所買賣基金上市方面的合作空間,豐富雙方市場的投資產品選擇,促進資金雙向流動。港交所亦會致力增加海外認可交易所,便利更多海外企業在港第二上市。

證監會和金管局已成立專組制訂路線圖,涵蓋發展一級及二級債券和貨幣市場;也將於下半年舉辦旗艦論壇,。

此外,政府將研究數碼債券發行及交易的法律和監管體系,探討優化措施,推動香港債券市場採用代幣化技術。政府會將代幣化債券發行恆常化。金管局正準備發行第3批代幣化債券,並繼續通過「數碼債券資助計劃」鼓勵發行數碼證券,同時積極探討將已發行的傳統債券代幣化。

港府會在今年內就有關基金、單一家族辦公室和附帶權益的稅務優惠制訂方案,包括拓寬免稅制度下「基金」的定義,增加基金及單一家族辦公室享有稅務寬減的合資格交易種類、優化私募基金分發附帶權益的稅務寬減安排等。會繼續吸引環球資金來港,豐富家族辦公室生態圈。投資推廣署已協助超過160家家族辦公室在港設立或擴展業務。即將舉辦第3屆「裕澤香江」高峰論壇,以「香港—為全球,向世界」為主題,凸顯香港作為環球家族辦公室樞紐的優勢。

金管局與中國人民銀行的常備貨幣互換協議規模現時達8,000億元人民幣。金管局將推出人民幣貿易融資流動資金安排,總額度1,000億元人民幣。

港府會優化與內地互聯互通機制,包括在香港推出離岸國債期貨,以及盡快落實引入股票大宗交易,並將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納入互聯互通標的;亦會積極研究推出進一步擴容增量方案,擴展大灣區跨境理財通。

為推進內地和香港在電子支付的聯通,中國人民銀行與金管局正積極落實兩地快速支付系統的互聯,為兩地居民提供全天候即時小額跨境匯款服務,預計最快年中推出。

另正與沙特阿拉伯、孟加拉國、埃及和秘魯探討簽訂投資協定,並正與17個國家磋商全面性避免雙重課稅協定。

金管局與中國人民銀行去年簽訂了《關於跨境徵信互通業務試點的諒解備忘錄》,在深圳與香港間先行先試,業界反應積極,會逐步增加試點,進一步便利企業跨境融資。

積極發展香港的虛擬資產生態圈

近年積極發展香港的虛擬資產生態圈,即將發表第2份發展虛擬資產政策宣言,亦會鼓勵本地和國際企業探索虛擬資產技術的創新及應用。政府會在年內就虛擬資產場外交易及託管服務的發牌制度進行諮詢。另外,已就引入法幣穩定幣發行人的監管制度向立法會提交條例草案。待條例通過後,金管局會盡早審批牌照申請。

增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合作

香港會繼續發揮作為「一帶一路」功能平台的角色,會聯同工商及專業服務界深耕東盟、中東市場,並探索中亞、南亞及北非的市場潛力。貿發局亦會加強「一帶一路」項目對接,尤其聚焦綠色發展及創新科技。

為支持本地企業發展及「走出去」,會向「發展品牌、升級轉型及拓展內銷市場的專項基金」(「BUD專項基金」)及「市場推廣及工商機構支援基金」共注資15億元,並優化申請安排。商經局稍後會公布詳情。

政府一直通過「中小企融資擔保計劃」為企業提供信貸擔保。截至去年底,計劃已累計批出超過2,880億元貸款,惠及近6.5萬家中小企。此外,多家銀行已加入由金管局和香港銀行公會成立的「中小企融資專責小組」,承諾盡量作出彈性安排,減輕中小企資金周轉壓力。參與銀行在其貸款組合額度中,為中小企預留的融資部分增加至超過3,900億元。

數碼港積極與前海管理局對接初創企業落戶兩地園區,至今十多家數碼港企業正探討落戶前海,而2家從事人工智能及數碼娛樂的前海企業亦已落戶數碼港。香港會繼續支持前海先行先試,推動更多政策創新和突破,讓成功經驗輻射至整個大灣區以至全國。

國際航運中心及國際航空樞紐

香港是世界領先的國際航運中心,今年成立香港海運港口發展局,加強相關研究、推廣及人力培訓。同時,一直致力物色及推出合適的物流用地,亦已展開在北部都會區物流用地的發展模式研究,建設現代物流圈,預計於今年公布研究結果。

為發展智慧港口,政府已預留2.15億元,構建港口社區系統,加強航運、港口及物流業持份者信息互通。年內會向立法會申請撥款。

機管局剛公布擴大「機場城市」的發展大綱,計劃利用機場島及鄰近土地和海域,以航空產業為重心,發展集高端商業、藝術、旅遊及休閒活動於一身的新亮點。

多方面推廣香港
  • 政府致力推動文創產業化發展。「創意智優計劃」累計批核了逾780個文創項目,資助款額共約34億元,惠及逾3萬家中小企。引進辦會策略性地引入更多結合創科的文創企業,加速本地創意產業鏈蓬勃發展。
  • 政府一直大力支持電影業發展,「電影發展基金」累計批出逾13億元,資助逾120部電影,起用了逾110位新進導演和監製,相關電影獲得逾180個奬項。基金亦推出「開拓內地電影市場資助計劃」。
  • 政府將於未來5年,支持文化知識產權創造者和生產者推進超過30個文化知識產權項目。
  • 旅遊業帶動本港經濟發展及創造就業機會。來年會向香港旅遊發展局(旅發局)撥款12.35億元;並會加強推廣一系列特色旅遊項目,如生態旅遊、熊貓旅遊、賽馬旅遊等。旅發局會續支持更多會議、展覽及獎勵旅遊活動在港舉行,預計可吸引額外約18.3萬旅客人次訪港,帶來約14億元消費。
  • 政府已邀請港鐵公司研究將紅磡站南面的臨海及前碼頭用地打造成海濱新地標,包括興建具特色的商業及住宅項目,提供零售、餐飲、娛樂等設施,並設立遊艇會以帶動遊艇旅遊。在年中會就土地用途提出建議。
  • 政府會舉辦國際教育會議及展覽,凸顯香港作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的地位,會加強在全球推廣「留學香港」品牌,「香港博士研究生獎學金計劃」名額將增至每年400個。香港專上教育高度國際化和多元化,擁有5所世界百強大學及優秀的科研人才,會推出新一輪15億元的「研究配對補助金計劃」,以鼓勵更多機構資助院校研究。
  • 去年底恢復深圳市戶籍居民赴香港「一簽多行」個人遊簽注,並把安排擴展至持深圳市居住證的非戶籍居民。新措施實施後,超過70萬名旅客經此途徑訪港。另外,政府會聯同旅發局,加大力度開拓中東和東盟市場,吸引更多高端旅客訪港。
全力搶人才
  1. 政府全力搶人才,短期內會在「優秀人才入境計劃」下,主動邀請頂尖及領軍人才來港發展;亦會優化「輸入內地人才計劃」和「一般就業政策」,容許具專業技術資格及經驗的年輕非學位專才來港,投身人力短缺的技術工種。
  2. 香港人才服務辦公室(人才辦)人才辦計劃明年初舉辦第2屆「香港·全球人才高峯會」,鞏固香港為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的地位。
  3. 政府會繼續通過「一帶一路獎學金」等措施,吸引尤其東盟等「一帶一路」國家的學生來港升學。
  4. 「新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累計接獲逾880宗申請,預計帶來逾260億元投資。即將推出一系列優化措施,為計劃提供更大彈性。
加速綠色發展

發展綠色產業是國際大趨勢,也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一大關鍵。本港有逾10萬輛電動車,是5年前的8倍。政府會在年中推出3億元資助計劃,預計可推動業界在2030年累計裝置3,000個遍布全港的高速充電樁,供額外16萬輛電動車使用。

政府已於去年就啟德、東九龍,以及洪水橋/厦村及元朗南新發展區的智慧綠色集體運輸系統邀請意向書,並會繼續以創新思維推展相關系統,爭取分別於今年就啟德項目及明年就東九龍及洪水橋/厦村及元朗南新發展區項目招標。

土地及房屋供應

政府密切留意市場情況和發展,有節有序推出土地。汲取過去土地不足導致本港發展受到制約的經驗,規劃和造地工作不能停下來。當然,推出土地的步伐可以因應實際情況作出調整。商業房地產在過去幾年面對不少挑戰。考慮到寫字樓空置率近年處於高水平及未來幾年的供應仍相對充足,政府在來年不會推售商業用地,讓市場有空間消化現有供應。亦考慮將部分商業用地改劃作住宅用途,及提供更多用途上的彈性。為配合有關工作,會推遲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市中心商業用地的原址換地完成期限。

來年賣地表包括8幅住宅用地,加上鐵路物業發展、市區重建局及私人發展和重建項目,預計全年的潛在土地供應可供興建約1.37萬個單位,與《長遠房屋策略》預計私人房屋的年度需求相若。

未來5年,會準備可供興建約8萬個私營房屋單位的土地。當中約65%的土地來自北部都會區和東涌新市鎮擴展區(市區重建局及其他私人發展項目的供應尚未計算在內)。

公營房屋供應方面,政府已覓得足夠土地於未來10年滿足30.8萬個公營房屋單位的供應目標。連同「簡約公屋」,未來5年總體公營房屋供應量將達19萬個,較本屆政府上任時的5年期增加約80%。

私營房屋供應方面,私宅單位未來5年平均每年落成量估計逾1.7萬個,較過去5年平均數減少約8%。至於一手私人住宅潛在供應量,在未來3至4年約為10.07萬個。

政府會爭取於年內就南港島線(西段)項目開展詳細規劃及設計。六號幹線餘下的中九龍幹線和T2主幹路及茶果嶺隧道的建造工程已進入最後階段,其中中九龍幹線工程預計年底完成,而六號幹線將於明年全線通車。

關顧長者

「促進銀髮經濟工作組」會循5個範疇推出措施,包括促進「銀色消費」、發展「銀色產業」、推廣「銀色品質保證」和「銀色財務及保障安排」,以及釋放「銀色生產動力」。相關政策局正推展工作。

2024/25年度修訂預算

政府一直恪守《基本法》量入為出的原則,力求在一段時間內恢復財政平衡,確保公共財政的韌性和可持續性。陳茂波預測,政府經營帳目在2025/26年度大致達致平衡,並從2026/27度恢復盈餘。至於非經營帳目,由於提速推展北部都會區及其他與經濟民生相關的工務工程,預計在中期預測期內均會出現赤字,但赤字水平由2026/27年度開始逐年下降。

  1. 2024/25年度,政府的整體收入修訂預算約為5,596億元,較原來預算低11.6%。
  2. 其中,利得稅與薪俸稅收入仍保持平穩,分別為1,777億元和880億元,與原來預算相若,反映香港經濟韌性強勁。
  3. 資產市場受壓,政府從土地和印花稅的收入均有所減少。當中,地價收入為135億元,較原來預算大減約195億元。印花稅收入為580億元,較原來預算低130億元。
  4. 2024/25年度政府開支與預算相若,整體開支修訂預算為7,548億元,較原來預算低221億元。其中,經常開支為5,625億元,較原來預算低177億元。
  5. 計及發行1,300百億元政府債券及償還221億元到期款項後,預計2024/25年度綜合赤字為872億元。財政儲備在2025年3月31日預計為6,473億元。
2025/26年度財政預算
  1. 2024年《施政報告》中宣布的主要政策措施,共涉及約81億元經營開支及141億元非經營開支,相關措施的財務影響已在2025/26年度財政預算反映。
  2. 2025/26年度政府整體開支將升約8.9%至8,223億元,相當於名義本地生產總值的24.4%。
  3. 2025/26年度經常開支將增4.5%至5,881億元。其中民生相關政策範疇包括醫療衞生、社會福利和教育的投放仍龐大,共達3,486億元,佔經常開支近60%。非經常開支則減3.4%至361億元。
  4. 2025/26年度的總收入料為6,594億元。入息及利得稅預計為3,012億元,較2024/25年度修訂預算升8.4%。以2025/26年度的賣地計劃和土地供應目標為依據,地價收入預算為210億元,較2024/25年度修訂預算升55.3%。考慮到近期股市的交投情況,印花稅收入預算約676億元,較2024/25年度修訂預算升16.5%。另外,會從6個在政府帳目外設立的種子基金回撥約620億元。
  5. 計及2025/26年度政府債券發行額約1,500億元及償還約541億元款項後,年度赤字預計為670億元,財政儲備將下降至5,803億元。
支援措施

考慮到部分行業和市民仍面對一定壓力,以及政府的財政狀況,會推出以下措施:

  1. 寬減2025/26年度首季的住宅物業差餉,以每戶500元為上限。涉及約312萬個住宅物業,政府收入將減少約15億元;
  2. 寬減2025/26年度首季的非住宅物業差餉,以每戶500元為上限。涉及約43萬個非住宅物業。政府收入將減少約2億元;
  3. 寬減2024/25課稅年度100%的薪俸稅和個人入息課稅,上限為1,500元,全港約214萬名納稅人受惠。有關扣減會在2024/25課稅年度的最終應繳稅款反映。政府收入將減少約29億元;
  4. 寬減2024/25課稅年度100%的利得稅,上限1,500元,全港約16.54萬家企業受惠。有關扣減會在2024/25課稅年度的最終應繳稅款反映。政府收入將減少約2億元;
  5. 向領取社會保障金的合資格人士,發放金額相當於半個月的綜合社會保障援助標準金額,高齡津貼、長者生活津貼或傷殘津貼,以及為在職家庭津貼計劃作出相若安排,涉及額外開支共約31億元。
  6. 為減輕購買樓價較低的住宅及非住宅物業人士負擔,宣布將徵收100元印花稅的物業價值上限由300萬元,提高至400萬元,即日生效,預計可惠及約15%的物業成交個案,政府收入將每年減少約4億元。
強化財政整合計劃

秉持審慎理財的原則,陳茂波建議強化去年《財政預算案》提出的財政整合計劃,並以節流、善用政府財政資源,以及開源作為重點,其中包括:

檢視2項涉及開支較大及增長迅速的交通資助計劃,即「政府長者及合資格殘疾人士公共交通票價優惠計劃」(簡稱「二元優惠計劃」)及「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

  1. 「二元優惠計劃」:為受惠對象維持不變,改為推行「兩蚊兩折」優惠,即票價低於或等於10元,維持繳付2元車費,至於票價高於10元則繳付全額車費的2折。此外亦就可享優惠的程數設限,以每月240程為上限;
  2. 「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由2025年6月起將計劃的補貼領取門檻,由每月公共交通實際開支水平400元,提高至500元。政府就市民每月超出500元的開支部分,維持提供1/3的補貼,每月400元的補貼上限亦會維持不變。
  3. 政府提出在2025/26年度,所有行政、立法、司法機關及區議會全體人員一致凍薪,包括行政長官及政治委任官員、行政會議非官守議員、全體公務員、立法會主席和所有議員,以及秘書處人員、終審法院首席法官、各級法院法官和司法機構人員,以及區議會議員。
增加收入

過去一段時間,部分政府收費未有按機制調整,以致未能充分反映成本及體現「用者自付」原則,將推行以下措施,包括:

  1. 由2025/26年度第3季起,將飛機乘客離境稅由現時每位乘客120元,增至200元,料每年可增加約16億元收入。
  2. 即日起,各項人才及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將收取申請費600元,並把簽證費按逗留期限長短上調至600元或1,300元,料每年可增加約6.2億元收入;
  3. 政府3年前取消了一些主要隧道和幹道的收費,部分隧道的收費亦超過30年未調整。運輸及物流局會檢視各政府隧道及主幹道的收費。局方亦會檢討電動私家車牌照費、停車收費錶的收費,和交通違例事項的定額罰款。初步估計相關調整可每年增加約20億元收入;
  4. 研究向由陸路邊境管制站離境的私家車徵收邊境建設費,旅遊巴士和貨車等不受影響。若以每部私家車收取200元為例,每年可帶來約10億元的收入;
  5. 今年1月向立法會提交條例草案,以落實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就應對侵蝕稅基及轉移利潤而推出的全球最低稅方案,向年度總收入7.5億歐元或以上的大型跨國企業集團,實施15%的全球最低稅和徵收香港最低補足稅。條例草案獲通過後,由2027/28年度起,可為政府每年帶來約150億元的稅收。
發行債券

發行政府債券是公共財政管理工具之一,香港有條件、也有能力適度增加發債,靈活運用市場力量。隨着基建開支的增加,會相應擴大發債規模,預計2025/26至2029/30年度的5年間,每年在「政府可持續債券計劃」及「基礎建設債券計劃」下發行債券共約1,500億至1,950億元,其中約56%用於為到期的短期債務再融資。在中期財政預測期內,預計政府在上述2個債券計劃的合共借款上限,將由現時的5,000億元,上調至7,000億元。政府債務與本地生產總值的比率將維持在12至16.5%的水平,屬於非常穩健和可控的水平,遠低於大部分先進經濟體的債務水平。

中期財政預測

中期財政預測主要從宏觀角度估算政府的收支和財政情況,並已全面反映強化後的財政整合計劃中的措施。

  1. 2025/26年度所採納的實質經濟增長率為2至3%,2026/27至2029/30年度則為約每年2.9%。
  2. 在這期間,政府基本工程開支平均每年約1,200億元,經常開支則平均每年增加3.5%,政府整體開支佔本地生產總值的比率將由2025/26年度約24.4%,逐漸降至2029/30年度約20.9%。
  3. 地價收入方面,2026/27及之後年度,主要以地價收入逐步增至本地生產總值2%計算,相比過去20年平均比率3.3%低,地價收入預測屬保守水平。假設利得稅和其他稅項收入的增長率,與未來幾年經濟增長率相若。總體而言,政府收入由2025/26年度起保持在相當於本地生產總值約20%的水平。
  4. 中期財政預測亦反映了每年發行合共約1,500億至1,950億元的政府可持續債券及基礎建設債券。
  5. 基於以上假設和安排,未來5年經營帳目和非經營帳目的赤字均會按年收窄,其中經營帳目在2026/27年度起恢復盈餘;至於非經營帳目,赤字由2025/26年度的1,598億元,逐步下降至2029/30年度的876億元。計入發行債券淨所得,政府綜合帳目在2028/29年度起將恢復盈餘。上述測算未有計及2025/26年度以後可能推出的稅務寬減及其他紓緩措施。
  6. 預計至2030年3月底,財政儲備為5,791億元,相當於本地生產總值13.9%,或約8個月的政府開支。

陳茂波總結,過去1年,本港經濟穩定前行,增長勢頭持續向好,為未來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今年預算案封面顏色是湖水藍色,象徵着未來發展藍海中的無限潛力,也寓意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深厚底蘊與廣闊前景,正如湖泊與海洋般深邃,蘊藏着無限生機與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