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品牌南下 為港商舖市道添活力

利嘉閣地產總裁 廖偉強先生

經歷了新冠疫情後,香港經濟仍未完全恢復,而且有些改變,令大家始料未及。本港不少行業都在洗牌,不少居民感到陣痛未癒。

面對去年通關後出現的北上消費熱潮,做零售業、餐飲業的老闆,當然不會好過。很多企業在高峰期急劇擴張,除了飽受租金的壓力之外,生意額亦不足以應付。兩地通關後,港人赫然發現內地的消費原來很低廉,不但吸引眼球,而且消費力亦轉移了。

其實,內地的消費,從來都是以平價作賣點,只是今時今日各式各樣的硬件,例如景點、酒店、商場等都比以前進步,就更加凸顯性價比的優勢;加上近年港人消費力未恢復,通關後突然多了選擇,而往返大灣區的交通十分方便快捷,港人自然就會傾向 「平靚正」 的消費。香港的零售及餐飲行業,難免要面對一輪洗牌,物競天擇、汰弱留強。

工商舖的投資者,不少人在這次洗牌中受重傷,原因是部分投資者在高位持貨,銀行的按揭比例相當高,當遇上這幾年息口高企,市道不振,租金收入大減,令日子更艱難。他們就算想出貨「減磅」 也有心無力,因為大部分手持的物業,價錢大幅回落,不顧一切地出貨,只會血本無歸;但若不 「減磅」 ,就只能繼續捱高息,可謂進退兩難。所以,很多投資者的身家都被大幅蒸發。

不過,投資和做生意總會是 「有人辭官歸故里,有人連夜趕科場」 。內地很多連鎖式零售或餐飲品牌,近來都南下進駐香港,這些品牌除了帶來了內地的經驗,也為商舖市道帶來了一點新希望。

其實,房地產市場同樣在洗牌。住宅在撤辣後變得非常暢旺,購買香港的房地產的內地人急增,尤其新盤市場更明顯。反觀本地投資者似乎銷聲匿跡,原因是早年持有至今的物業仍屬 「蟹貨」 ,此時沽出必定會損手,所以縱使市道轉好,也難以再增持。所以,就算在今次風浪中沒有遭沒頂,但現階段也不能再積極投入市場了。

 

【刊於2024年4月18日《大公報》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