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令樓市信心崩潰

利嘉閣地產總裁 廖偉強先生

樓市在過去數十年幾經起跌。其中,1997至2003年間的大跌市,不少人猶有餘悸。當時樓價由高位大跌約七成,大批業主加入「負資產」行列。當年下跌原因有很多,而樓市下挫的觸發點,就是亞洲金融風暴,之後政府繼續推出的「八萬五」政策,令潛在供應大增;但如果你當時像筆者般處於樓市最前線,就會看得更清楚。

 

現今市況未見「全民皆炒」

筆者眼見當年樓價大跌的元兇,就是「全民皆炒」;當時銀行借貸寬鬆,造就很多炒家的出現,部分實力不足的炒家,在跌市中進行恐慌性拋售。由於當年銀行的借貸利率非常高,短線炒家當然選擇「要錢唔要貨」,形成骨牌效應,樓價亦失控下滑。

今天引發樓價下跌的因素,當然是幾年疫情嚴重打擊經濟民生,但另一重點仍然是利率不斷向上升。不過,今次跌市中,沒有當年的「全民皆炒」因素,令樓市不至於欲救無從。今次的跌市,主要受到息口上升所拖累,供樓負擔驟增,成為市場最擔心的問題。但其實,只要翻查一下數據,就會發現加息壓力又不是想像般大,皆因目前全港沒有按揭貸款在身的業主,佔住宅總存量接近70%;而其餘的業主,整體按揭比重亦不會超過五成。接連加息固然對部分置業人士有影響,但畢竟借貸利率相比起1997年時低得多,所以筆者會認為是心理影響大於實質影響。

 

投資者與內地人出貨頻繁

近期低價成交頻現,當中出貨頻繁的有兩個類別的人士。其中,當然包括投資者,他們很多會持有一定數量的物業,當接連加息,市況滑落,不但樓價蒸發了一截,更須以租金作補貼才可以應付銀行供款,利息高企更加難捱;所以部分有資金壓力的投資者,就在所不惜地減持。

此外,在本港置業的內地人,大部分都是沒有承造按揭,所以當有資金需要時,亦不介意低價的出售物業,只望盡快取回資金作周轉。

上述的兩類業主,頻繁出貨之餘,亦往往不計較出貨價位,因而造就更多低價成交,令樓市的下行壓力愈來愈大。如果政府沒有盡快「撤辣」或「減辣」,重建市場信心,這些不計價的拋售個案只會愈來愈多,甚至令市場信心崩潰,重現1997後「人踩人」的樓市悲劇。

 

【刊於2023年10月20日《文匯報》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