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類業主頻出貨 為樓市加壓

利嘉閣地產總裁 廖偉強先生

過去數十年,香港樓市經歷多次起起跌跌,其中要數樓價大挫的一次,不得不提由1997至2003年這段期間,樓價自高位下滑約七成,拖累無數業主隨即跌落「負資產」深淵。當時引致樓價下挫的原因錯綜複雜,當中九七亞洲金融風暴可以說是致命傷,連同前特首董建華推出的「八萬五」建屋計劃,令樓市傷上加傷。不過,筆者從中亦窺探到當時令樓市受壓的另一原因。

筆者認為,當年促成樓市急挫,最主要是市場出現「全民皆炒」,因為當時銀行借貸相對寬鬆,在跌市時,欠實力的炒家便恐慌性拋售手上持有的物業;加上當年銀行借貸利率非常高,個別短線炒家要套現,一於「要錢唔要貨」,都拖累樓價失控地滑落。

今非昔比,今日引致樓價向下,與這幾年疫情不無關係,由經濟以至民生均深受打擊,但不變的是銀行利率正處升軌,幸好今次樓市下跌,市場未有出現大量短線炒家非理性掟貨,否則,筆者擔心會出現97年冧市2.0。

說到此,讀者又不用過分看淡,因為根據數據顯示,其實加息壓力未如想像般大,目前全港沒有按揭貸款在身的業主佔住宅總存量近70%,其餘業主的整體按揭比重亦低於五成。再者,借貸利率相比起97年時已經低得多。顯然,接連加息對部分置業人士的影響,可能是心理大於實質影響。

近期樓價續跌,造就低價或蝕讓成交頻現,其中出貨頻繁的有兩類人士。說得上「頻繁」,當然不是劍指用家。投資者則手持多於一個的單位,在接連加息下,面對市況滑落,樓價已被蒸發了一部分,個別需要出租單位,以租金補貼銀行供款,但今天銀行利息高企,租金升幅亦不足抵銷增加了的利息開支,令部分有資金壓力的投資者無奈地將手上物業「減磅」。此外,在本港置業的內地人,大部分都是沒有承造按揭,所以當有資金需要時,亦不介意低價沽貨去套現用作周轉。

上述這些業主在所不計地頻繁出貨,勢拖累樓市持續受壓,如果短期內沒有「減辣」、「撤辣」及其他利好樓市措施推出,類似的拋售個案相信會大增,若疊加其他利淡條件夾擊,市民恐怕要做好再面對另一場大跌市的心理準備。

 

【刊於2023年10月17日《地產站》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