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樓市保經濟 豈能嘆慢板?

利嘉閣地產總裁 廖偉強先生

 

現時香港的經濟,可謂「四面楚歌」,內地的經濟及房地產疲弱,香港也難免受影響。香港人對在港投資的前景失去信心,不論是股票、地產或其他項目的投資都明顯減少,香港的經濟失去了投資市場帶來的動力,要復元又談何容易?

9月份樓市交投可謂慘不忍睹,整體住宅一手市場成交不夠300宗,二手的成交亦只有兩千多宗,這些頗低的數字,除了地產代理收入大跌,代理行經營艱辛外,政府在庫房的稅收亦不好過。房地產的交易印花稅對政府的稅收亦有一定的比重;而淡靜市況亦令發展商對投地的態度審慎,今年的賣地稅收不及往年的十分之一。政府的財政收入減少,入不敷支的情況愈趨嚴峻。

事實上,地產市場的起落,不單只是影響置業人士,同時亦會影響整個社會。單是筆者所處身的地產代理業為例,已經牽連甚廣。須知道現時的持牌地產代理人數超過40,000人,地產代理公司的數目超過7,000間,計及從業員的家庭成員,估計超10萬人;更有其他相關的各行各業,因樓市不穩而受影響的,實在多不勝數。

 

調整政策 不能墨守成規

調控市場的政策,不可能墨守成規,政府在任何時候都需要隨環境而有所變化。過熱的形勢政府就有責任降溫及管控風險,但同樣地,當投資市場已經出現冰封環境,政府亦有責任「將冰山劈開」,推出措施拉動市場重新運轉,這些就是政府領導層所需要有的視野、眼光和膽量。

其實,政府也深明香港經濟與地產市場唇齒相依;而香港約有125萬戶自住在私人物業的家庭,佔逾半總人口;樓價大跌,除了影響業主的個人財富外,亦會削弱這些家庭的消費意慾,可想而知對香港影響有多深遠。

現時樓市的恐慌氣氛不斷擴散,緩慢的決策只會加深香港的創傷。雖然近期財政司司長對「減辣」的態度已經轉了口風,但仍然未有拍板。除非政府一意孤行,沒有任何減辣的打算,寧願打賭香港是否可以「置之死地而後生」,否則現在就不應繼續空等待。

雖然今屆政府的口號是「以結果為目標」,但在穩定樓市的決策上,卻遲遲也未有結果,就算到最後目標出現時,很可能已經為時晚矣!

 

【刊於2023年10月12日《經濟日報》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