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價高企 細單位具存在價值

利嘉閣地產總裁 廖偉強先生

疫情減退,二手市場交投即時反彈,而隨著首階段社交距離限制措施放寬,久違了的全新盤重新登場,一手交投即時出現絕地反擊,勢頭已蓋過3月已開始轉旺的二手市場,成為近期的市場新焦點。

4月份新盤市場交投重越千宗,單月已相當於首季總交投量,原因是疫情緩和,市民的心情明顯改變,大家都願意出外消費。已經積聚了數月的購買力大規模爆發,發展商有見及此,乘勢推出全新項目,成功搶灘。

上月政府推出屯門大欖限呎地,當中加入的限制條款是最細面積不可少於280平方呎,原本這些都是政府的好意,希望香港市民居住的面積不用太過狹窄,期望配合政策之後,香港的人均居住面積可以提升。不過,政府或許忽略了,在目前土地不足之時,很多人都未有機會擁有自己的物業,加上香港的樓價仍然高企,加大面積只會令部分市民更難負擔上車!最終這幅屯門住宅用地流標收場,相信是發展商計算成本時,考慮了不同因素,在出價相對保守下,地皮未能成功售出。

香港是自由市場,賣地後的私人住宅當然依靠發展商負責興建及銷售,筆者的公司是經營地產代理業務,其中一部分的生意是幫發展商銷售物業,在這幾十年之間見證了發展商不同的銷售方法及策略。在不同的年代,發展商有不同的演變,設計單位的面積需要迎合市場的需求,每個項目發展需時約4至6年,有些項目需時更為長久。過程中,發展商會觀察市場的需求變化,從而配合設計單位面積的大小。

值得一提的是,筆者亦見證過發展商在規劃過程中修改單位面積,主要是因應市場變化及準買家的需求及負擔能力,否則定位錯誤就會造成滯銷的困局。過去一段時間,市場確實湧現了不少納米單位,原因當然是有市場或將貨就價,令到市民更容易上車或更多選擇。當沒有需求的時候,這些納米單位就會滯銷,因此筆者認為政府不用太過著意去加以限制,這樣這會適得其反,將部分原本剛達入市門檻的買家拒諸門外,令有意上車者頓變無殼蝸牛。

【刊於2022年5月13日  巴士的報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