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內需有隱憂

中美摩擦近日有緩和的跡象,但即使談判有成,相信亦不可能回復到原先的狀況。因此,中國經濟的前景將更需要內需的支持。
 
本來,中國的儲蓄率高,予人的印象是理應尚有大量潛力未曾發揮,只要政府引導得宜,應可借助內需去抵銷貿易戰的負面影響。不過,近年中國的情況有變,內需的潛力已出現不少隱憂。
 
首先,年輕一代的消費與上一代有很大的不同。改革開放後出生的一代,基本上沒有捱過苦日子,他們的憂患意識沒有他們的上一輩那麼強。他們已不如他們的父母那樣,傾向多儲一些近身錢,以防不時之需。他們受不住全方位來襲的商品廣告的引誘,與朋輩生活模式的無形壓力,已養成了不自量力的消費方式,鮮有足以再令外國人感到詫異的銀行儲蓄。
 
近年,內地的銀行為了做好業績,亦在鼓勵年輕人申請信用卡,而互聯網上更出現了很多可以提供消費貸款的途徑。新一代的年輕人,不但已沒有銀行存款,而且早已習慣先使未來錢。將來,這批人的還錢壓力會愈來愈重,那有能力增加消費?
 
另一方面,即使是他們的父母,其消費能力亦在減弱。2016至2017年間的房地產投資狂潮,無疑是幫了發展商去了一大批庫存。但由於這期間入市的買家,很多都不是用家而是投資者。中國的租金回報率很低,只有1厘半左右,遠不足抵銷貸款的利息負擔。所以這批新近買了房的人,今後還有一段很長的時間,都要為如何還銀行貸款而煩惱,沒有太多的空間去增加消費。
 
此外,要想人民勇於消費,需要有一個政經形勢都比較明朗的社會環境。然而,中美的博弈已令前景多了很多不可測的因素。內地民間的情緒雖尚算穩定,但商界的取態已傾向悲觀。他們已放慢擴充的步伐,有些甚至想縮減規模。相信來年加薪的幅度亦會比之前減少,試問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的老百姓又怎會放膽增加消費?
 
有些經濟學家認為:內地政府應提供更好的社會保障,以減少人民的儲蓄需要,那人民就可以動用一部分原來用作儲蓄的錢去消費。只有這樣,中國才能使內需成為經濟發展的動力,減少中國經濟對出口的依賴。
 
我並不認同這種意見。我認為:人民手上有儲蓄是好事,不應該鼓勵中國人像西方人那樣去先使未來錢。一個人民手上有儲蓄的社會,一定比一個人民手上沒有儲蓄的社會更能承受突發的外來衝擊。
 
西方要行鼓勵人民借貸消費的路,是因為財富分配不公平,貧富太過懸殊。結果有錢人手上的錢,花來花去都只是他們所擁有的一個極少的部分。而窮人雖有很多東西想買卻不夠錢花。所以只好靠借錢給他們去花。但如果不在分配時讓廣大的民眾可以分多一點。他們借的錢最終是沒法還的。泡沫遲早會爆破,中國不應行西方這條舊路。
(轉載自am730C觀點2019年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