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消費情緒出現拐點

自從中美貿易戰爆發以來,內地民間的消費情緒全面逆轉。尤其是中興事件之後,大家開始意識到,中國的抗衡能力並不如初期想像中那麼好。否則,一間中國公司為甚麼要連董事會的人選也要外國批准?還要開放公司的機密,任外國派特務人員隨時查看?若非的確實力有所不及,中國公司為甚麼要接受這樣喪權辱國的條件。事件令內地人意識到,這場貿易戰如果繼續打下去,中國只會愈來愈吃虧。
 
另一方面,內地對貿易戰的最後勝負,流行一種這樣的評估:認為最終仍會由中國勝出,原因是中國人吃苦的能力比美國人強。人們預期,貿易戰的結果雖是中國比美國損失更慘重,但中國人吃慣苦,不會輕易求饒;而美國雖然吃虧較少,但美國人過慣較豐裕的生活,就會對導致他們生活質素下降的政策非常不滿,就會透過投票的方式,換掉不受人民歡迎的政府。
 
這種流行的說法,令內地意識到,這場貿易戰,中國是沒有條件憑實力去戰勝對手的,靠的只是捱打的能力比別人強。所以,今後要準備過苦日子。
 
現實是有一些主要依賴向美國出口的廠商,近期已很難接到來自美國的訂單,而不得不接一些來自其他國家的訂單。然而,這些國家的訂單,往往價錢低,數量少,處理起來較為麻煩,引致生產成本上升,毛利率遠不如原先的美國單。最令人擔心的是這些落單的公司信用成疑,將來能否收到錢也成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有些廠商已開始減持手上積累的原材料,不敢再高薪在人力市場搶人,受打擊嚴重的甚至要開始裁員及收縮規模,以減少損失。
 
以上的情況雖然未至普遍,但悲觀的情緒已開始互相感染。由於大家都預期要過苦日子,所以開始節衣縮食,以增加積累,尤其是不想冒風險作新投資。在這種心態下,經濟很容易失去動力。
 
房地產是不動產,本應不會受貿易戰影響太大;但近日連一些開發商亦開始減價求售,引致投資的情緒與消費意欲都進一步下滑。一些非剛性需要的零售業首當其衝,業績大幅下滑。
 
我認識一位賣特色奶茶的朋友,原先一天可以做近萬元生意,現在已是想做夠五千元也不容易。據一些超市的管理人員反映,近日售量增長最明顯的是即食麵,顯示有些人真的已開始在節省開支了。
 
這並不是一種好現象,因為中國原先的策略是希望透過增加內需,去抵銷美國加關稅的負面影響。希望沒法出口的產品,可以由中國自己的內需來消耗。但若果中國人自己的消費情緒也低落,那內需就很難刺激出來。
 
群眾情緒表面上是虛的,但對經濟的影響卻是很實在的。不想消費是經濟發展的大忌,是出現通貨收縮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國政府必須盡一切努力,扭轉民間的負面心態,否則趨勢一旦進一步成形,就得付出極大的代價,才能把它扭轉。
(轉載自am730C觀點2018年9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