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不宜統一規劃

粵港澳大灣區在未有規劃之前,已逐步形成,不斷演變,形成一個可互補不足,互相學習,互相促進的城市群。過去四十年,這個城市群的經濟增長比紐約灣區、三藩市灣區、東京灣區等國際大灣區都要快,無論是都市面貌,產業結構,人民生活都出現了天翻地覆的突破。
 
在在顯示,即使沒有統一規劃,世事都會自行演變的。現實是世上的其他大灣區城市群都是演變出來的,而不是規劃出來的。規劃成功的城市群暫時仍未有案例。
 
城市群的規劃,要靠政府出手;但任由自行演變,卻有上帝之手的參與,效果可能更好。香港的波鞋街,高登電腦商場,都不是規劃出來的,而是各個經營商自行其道,自己走位,各適其適之下,逐步產生協調效應的。後來有些投資者想照辦煮碗,但都沒法取得同樣的成效。
 
此之所以,我對由中央政府來對粵港澳大灣區進行全面的規劃有所保留。中央出手的好處,是可以進行市際分工,把資源統一分配,避免重複浪費。然而,香港與澳門都是特區,按鄧小平的原來構思,應讓港人治港、澳人治澳,保留其原有的資本主義經濟模式與發展路向。若然改由中央統一規劃,必然會與鄧小平原有的構思有衝突。
 
香港一向行市場經濟,商人習慣了按自己的意願去經營;而政府亦沒有機制與人材去統領商界,全面推行中央訂出來的規劃。大不了開多兩場研討會,搞多幾次觀摩學習。商界只會口頭上配合;但很難要他們改變原有的營商方式去配合中央的政策,令規劃很難出現預期的效果。
 
再者,保持港澳的獨特性,除了有經濟上的考慮外,還有政治上的考慮。尤其是中美摩擦有惡化趨勢的今天,更不宜讓港澳太快變成中國其中兩個城市,以免一起受到制裁。韓戰期間,若是沒有香港這個窗口,中國可能要付出更大的代價。
 
此外,粵港澳大灣區在八十年代開始形成的時候,全靠來自香港的資金、技術、管理與市場門路,才會令中國的改革開放可以迅速取得成效。如果49年解放的時候,一併把香港收回,交由國家統一規劃,香港就不可能在改革開放初期起這麼大的推動作用。香港的歷史任務,看來至今仍未完結,所以,中央在做規劃的時候,只需公布粵方九大城市的規劃,港澳兩地就讓他們自行選擇如何利用商機好了,中央不宜寄望港澳在政策上有太多的配合,以免港商感到壓力。
 
其實,只要粵方的九大城市一出現改變,港澳是不可能不跟着轉變的。香港的經濟現時主要靠服務業,而服務的對象主要是中國大陸。除非港商不想做生意,否則,粵方一變,港方自然聞雞起舞。港商喜歡自發配合,不喜歡在規則下被迫配合。把內地的一套用在香港,不但會嚇怕港商,更會嚇怕外商。
 
鄧小平搞一國兩制,除了想讓港人在回歸的過渡期較容易適應外,還有意保留香港在發展上的獨特性。兩地有差異,演變才有動力。因為有差異才有流動,才會產生碰撞,才會有刺激,才會互相吸引,互相協調。這些都需要在香港不受規劃,並且有較大的自主空間下才會出現。
(轉載自am730C觀點2018年8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