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售價並不可取

內地樓市過熱,中央政府決定盡力遏抑,以免資金過度流入房地產市場,影響經濟發展平衡。此外,中央政府亦擔心,樓市的泡沫會引發金融危機,被外國勢力利用,所以近年不斷推出抑市措施,希望可以把樓市冷卻下來。
 
中央推出的政策可謂層出不窮,先後有限購,限貸,限售,以及限價。
 
限購是指只准有戶籍的人買樓,外來人士需在當地工作兩至五年後(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要求),才可以在當地置業。此外,有些城市亦限制以公司名義買住宅樓。或以私人名義買商業公寓等。
 
限貸是指收緊銀行的按揭政策,包括限制貸款佔樓價的成數;購買第二套樓要交多一點的首期及付更高的利率等。
 
限售是規定買入樓房後需自持一定的時間後才可以轉讓,以減少投機炒賣。
 
類似的政策香港也有推行,但主要是寓禁於征,收多一些印花稅吧了。香港至今尚沒有做的是限價,因這種干預大明目張膽了,與香港一向推崇自由市場的傳統格格不入,而且會產生很多後遺症。
 
所謂限價,就是限制發展商開盤時的售價,超過某一個水平的,就不發預售批文。在二手市場,政府沒有人手替每個小業主訂定出售價,於是就限制高價的成交作產權登記,以保障樓價的統計數字不會超過中央提出的要求。
 
這種做法表面上看來很有用,所以香港也有人主張限價;但這種做法不但徒具形式,而且會產生很多的後遺症。
 
現實是只有你情我願的買賣價才稱得上為市價,才對市場的參與者有參考價值,才能發揮市場機制,起調節市場的作用。價格是市場最重要的訊息,一旦市場沒法提供真正的價格訊息,市場就會癱瘓,最終一定出亂子。
 
現時,政府為發展商所訂的售價,比二手市場的舊樓還要便宜,結果發展商都不願意開盤,真的有發展商肯開盤時,普通老百姓亦不一定買得到。因為早已被地方官員、銀行高管,或發展商自己的皇親國戚所預訂。他們隨後就把他們手上的認購權轉讓出去,賺取市場提供的價差。買家要付的真正代價其實並沒有變化,只是價格被隱藏了,沒法發揮調節市場的作用。
 
發展商當然不想差價落在其他人手裡,所以紛紛巧立名目自己收取。有發展商在樓價之外另收一筆裝修費,亦有發展商要求買家先得向發展商高價買幅畫,才可以買樓。不想違規操作的發展商,唯有降低樓宇質素,將貨就價,導致消費者受損失。
 
限價措施推出後,發展商開盤的數量普遍減少,在供不應求下,真正的價格暗地裏反而比前上升,中央還以為房地產市場已初步受控呢!
 
地方政府其實是不可能對發展商的做法沒有所聞的,只是他們為了自己的財政收入,並不想樓市的投資熱潮真的冷卻,所以任由某些「弄虛作價」的情況長期存在。然而,一個國家的內部管治一旦出現這樣的情況,政府的威信就會失去認受性,日久會積重難返。
(轉載自am730C觀點2018年8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