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毛澤東的人口政策平反

內地把毛澤東的功過七三分,七分功勞,三分過失。我則認為應該是三七分,而非七三分,只有三分功勞,而另外的七分,亦非只是過失,甚至可視作為罪行。
 
但如果我們實事求是的話,毛澤東的人口政策,即使以今天的眼光來看,也並非全錯,而且曾對中國經濟發展,起過相當大的積極作用。鄧小平的改革開放能夠這麼成功,都得感謝毛澤東為他提供的人口紅利。
 
毛澤東說「人多好辦事」,一句話就阻止了周恩來的務實路線。如果讓周恩來當政,他會在五十年代就推行計劃生育。那中國的13億人口,可能有一半都沒有機會出世。誇張一點來說,沒有毛澤東,就沒有中國嬰兒潮整代人的一半。
 
毛澤東的放任生育政策,無疑會未見其利,先見其害,但中國人咬緊牙關,終於捱過去了。當其時,當然十分辛苦。因為在戰爭中死去的大部分都是壯年人,剩下來的很多都是老弱殘,單是要剩下來的少數壯年人去照顧這批老弱殘已是一項沉重的負擔,還讓這批壯年人任意多生,包袱怎會不愈背愈重。
 
戰後的死剩種,眼見自己的兄弟姊妹在戰爭中喪生,很自然會覺得自己有傳宗接代的責任,加上戰爭期間兵荒馬亂,很多夫妻都各散東西,沒有機會過正常的婚姻生活;難得可以劫後重聚,自己會拼命創造新一代。毛澤東頂住了周恩來的務實路線,戰後的死剩種才有機會如願以償。
 
生了出來,就要養。老的要養,嫩的又要養,但有能力生產的人卻不多,哪會不辛苦?中國人的最大優點是捱得,所以資源雖然短缺,大部分都活了過來。
 
要中國人捱不是問題,最怕是想捱都沒有機會捱。到戰後出生一代長大要出社會工作時,問題就更加難於應付。這次輪到毛澤東也要借助權宜之計,號召年輕人上山下鄉。但這個方法頂得一時,頂不得一世。到鄧小平當政,就不得不讓這批年輕人回城。中國的城鎮化,其實是年輕人回流的人潮沖出來的。
 
年輕人回城後,先是叫老爸讓位給他們幹,但老爸不只一個子女,其他的都一樣要找出路。這才逼使鄧小平要改革開放,引入外資,辦世界工廠。一時間人口紅利得以全部發揮作用。這時,一個家庭多個子女都開始出身,可以幫父母賺錢,環境當然大幅改善。如果家家買樓,人人買車,四處旅遊,互相比闊,社會需求大增,誰敢做生意都賺錢,經濟怎不興旺起來?
 
然而,如果沒有毛澤東的人口政策,鄧小平哪來這麼多的人口紅利。靠嬌生慣養的獨生子,怎麼辦世界工廠?我認識不少中國新一代的企業家,都試過上山下鄉。他們回想起來,都說這場鍛鍊很有價值。毛澤東除了為中國提供工廠工人外,還為中國培養了很多哈佛MBA也培養不出來的企業家。
(轉載自2015年11月5日am730C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