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由地產商發展西九

若非亞洲金融風暴令香港經濟陷入低谷,政府未必會把這麼多的土地資源,一次過用來興建藝術與文化設施。當時,香港的地產市道正受八萬五政策的影響,處於極其低迷的狀況,大量市民身陷負資產,對政府已十分不滿。政府不敢貿然大量增加土地供應,破壞救市措施的效益,唯有把西九的土地撥作藝術發展用途,以減少對樓市的衝擊。
 
然而,撥地興建文藝設施容易,要興建這些硬件卻需要大量金錢。當時,政府財政緊絀,公務員要減薪,連醫療與社福資源也得削減,何來那麼多的資源去一次過建這些硬件?政府唯有利用香港特有的發展模式,把它包裝成地產項目,把建藝術設施與鄰近的商用土地捆綁在一起,變成批地條款的一部分。哪個地產商想取得西九的發展權,就得負責興建這些藝術設施。
 
由於西九是一個整體性的規劃,由單一的發展商負責興建,效果會好過斬件由多個發展商去做。再者,連接在一起的土地,容易產生協同效應,而且會方便裁剪作規劃上的編排;所以政府想以單一項目的方式招標。
 
由於難得有這麼大塊的優質土地在市場上招標,發展商都很有興趣。他們的想法是:「得西九,就可以得天下。」因為,中標者可以一次過拋離其他發展商,成為香港的龍頭發展商。
 
為了增加自己中標機會,他們各自在全球招募最佳的專業團隊負責設計,還主動聯繫香港的藝團,了解藝術的需要,以令他們的設計更符合社會的需要,以增加自己中標的機會。我當年已參與香港小交響樂團的工作,參與過多次與發展商的交流會議,覺得他們很有誠意,都願意把我們的需要融入他們的設計,在溝通上比現在的西九管理局暢順。
 
在該段期間,各大發展商都忽然對香港的藝術發展關心起來,從外國博物館借來名畫在自己的商場展出,又積極撥款資助本地藝團,不管他們這樣做是否出於真心,我認為對社會也是好事。
 
可惜,政府這個方案,被民粹主義攻擊得體無完膚,被認為是在提供地產霸權進行壟斷的機會,剝奪了公民參與的機會。結果政府只好把地產項目與藝術項目分開,成立一個有各方人士參與的管理局,用公帑去興建。
 
這種做法雖然政治正確,但效益甚差,各方意見紛陳,公務員難作主觀判斷,只好走標準程序,事件拖拖拉拉,十多年過去了,原來多億也快用光了,一件像樣的東西都未搞出來的215億撥款已發覺不夠用了,卻依然甚麼都未建設出來。若然當時把西九文化區的發展交由地產商去做,他們為了自身的利益,一定不會讓西九落入如此境地。社會是否真的值得為了政治正確與不讓地產商圖利,而讓自己受折騰呢?
(轉載自2014年6月6日am730C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