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刺激可促進腦功能

昨文已指出,腦操控人的行為與思維,是人體的總指揮,人根本沒有方法可以反過來去指揮腦的活動。我們平時說「用腦」,其實是指我們在思考,但思考的具體過程與平時用手做事很不一樣。譬如,我們在打乒乓球的時候,我們可以控制手指如何握拍,手腕如何轉動,手臂如何揮舞,做得不好,還可以做微調作修正。然而,當我們要用腦的時候,我們就完全失控;我們不能決定何時用右腦,何時用小腦,何時用顳葉,更不能指引腦神經如何操作。我們可以利用感覺器官向腦輸入訊息,但不能指揮腦如何去處理這些訊息。我們不知道腦會如何把這些訊息存檔,怎樣再抽取出來應用,怎樣把已吸收的訊息組合成概念,把概念網聯成知識。這個思維的過程,我們無法控制,只能聽從腦去自行運作。此之所以,人會像牛皮燈籠一樣點極都唔明。不管授者已用自己認為最顯淺的道理反覆陳述,但受者一樣沒法明白。腦只能自己去弄明白,不接受被外力令它明白。所以,我們沒法有為地去用腦,只能自然地去用腦。
 
那麼,為甚麼有些事情有些人能明白,有些人不明白?不是說人腦的構造都是一樣的?人人都天生有語言能力與邏輯思維能力嗎!神經學家的假設是網絡渠道是先天的,但需要有具體的訊息去打通它,激活它。神經學家還認為,神經細胞的突觸(Synapse傳遞訊息用),會因經歷轉變而伸延方式,形成訊息線路重組。此之所以,不同的經歷會導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維方式,形成不同的文化與價值觀。某些人亦會因缺乏某些經歷而無法理解某些問題。
 
從個人發展自己腦能力的角度來看,經歷對腦的成長很有作用。經歷愈多,腦發展愈快;經歷愈是刺激,就愈能促使神經突觸伸延與分枝;新的更強烈的刺激,還可以促使神經網絡重組,令我們的智慧更符客觀世界的新環境,可以與時並進。
 
人類的基因中,有尋求刺激的偏好。或許就是因為我們的祖先早已察覺,刺激對腦成長有很大的功能,所以才在DNA的密碼中作了不易洗脫的裝置。
 
人生的經歷是多樣化的,酸、甜、苦、辣都應該嘗一嘗,對我們的成長才有好處。之前本欄就為香港的新一代吃苦不足而表示擔心。與其帶孩子去Fine dining,不如讓孩子去紅番區球場打波,嘗嘗被欺負的滋味。與其安排孩子去遊學;不如讓孩子去找暑期工,嘗嘗被拒絕的滋味,知道甚麼是無良僱主與邪惡上司。無論是肉體上的辛勞與精神上的挫折,都是刺激腦成長的要素;父母的過度呵護對孩子的腦部發育有害無益。
(轉載自2014年01月15日am730C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