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應否齊齊縮班?

香港人口老化,學生人數不斷下降。有些名氣不足的學校已出現收生不足,面對淘汰的厄運。如果教育當局不採取相應行動,很快就有教育工作者要面對失業。政府提出的方案是齊齊縮班,希望這樣起碼可以不用殺校;而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方案是推行小班教育,這樣就連教師也不會失去工作。
 
不過,這兩個方案都試圖把學生資源平均分配給全港所有學校,連累名校可獲分配的學生也會一併減少。這不符合家長們想多點機會送子女入名校的意願。於是社會上又有呼聲,認為名校應不用縮班,甚至不用行小班教學。
 
初時,主流媒體雖同情家長的要求,但始終覺得公平對待所有學校是一項值得堅持的守則。但自從前天文台長林超英先生出來撐他的母校英皇書院之後,部分輿論也跟著轉軚,轉而覺得該讓名校獲得特殊安排,可以按自己的能力盡量多收學生。
 
原因是林超英先生一出來就佔領了道德高地;他以自己為例子,認為名校可為基層提供向上流動的渠道,社會不應剝奪窮人憑讀書改變命運的機會。他打著這麼正義的旗幟,社會上一時間無人敢提出相反意見。
 
我雖然也接受可讓教育界保留一定的精英教育,但我十分清楚,這並非主流意見。我不明白的是:為甚麼教育界沒有有份量的人出來維護普及教育的理念,與林超英先生那套用名校培養精英上位的理念唱對台戲。
 
林超英緬懷的那個時代的教育制度真是這樣好嗎?當時的名校真的可為基層提供向上流的機會嗎?我也在那個年代生活過,我看到的情況卻並不如是,當時,大部分基層連讀中學的機會也沒有,他們的所謂出路,不外是去工廠打工;入名校、做高官,對基層來說真是做夢也不一定有機會做得到。
 
我當年曾在夜校教書,學生盡是十二、三歲的女工,她們趁不用加班的晚上,才能返夜校學點基礎知識;入讀名校,對她們來說,早已此路不通;林先生只是基層中的少數幸運兒吧了。怎可以把林超英的道路,視作基層改變整體命運的出路?
 
因此,我在接受精英教育的同時,更支持全面的普及教育。我覺得在屯門或其他偏遠地區保留一間非名校,對基層帶來的好處,不會比市區的名校招多幾個學生低。在教育界,不能簡單地套用優勝劣敗的森林定律。
 
再者,名校根本沒有一套清晰的定義;教育局一旦容許個別名校可以不用減收新生,一定會引致其他次一級的名校也想爭取相同待遇。在這種情況下,名氣不夠響的學校還可以如何收生?屆時不用政府殺校,也會有一批學校,可能因為收生達不到家長心目中的臨界水平而被迫倒閉。我不相信這樣的發展真對基層有好處。
(轉載自2010年12月2日am730C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