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美債不如借錢給農民

中國的外匯儲備已突破二萬億美元,儲備太多反而成了國家的包袱,因為要把這麼大的一筆錢保管好並不容易,不要說增值,單是要避免貶值也不容易。
 
我一向不贊成用外匯儲備買美債,因為美國政府任由雙赤惡化,美元遲早會貶值。然而,若果中國不再借錢給美國,美國的經濟就更難持續發展,美國就更加沒有能力向中國訂購產品,中國的出口就會失去市場,原先建立起來的產能就會過剩。
 
因此,中國不能一下子就停止借錢給美國,但我主張借錢也要用人民幣結算,讓債仔來承擔匯率的風險,沒有理由反要債主去承擔這類風險。最簡單的做法,是中國借出人民幣,讓外國用人民幣來買中國產品,將來要還的時候,亦得還人民幣。外國沒有人民幣,就得賣中國需要的產品給中國,以賺取人民幣。一時間外國未有那麼多的產品出口的,可以掛帳,但欠款亦得以人民幣來結算。這樣,中國就可以減少外匯貶值的風險。
 
當然,這樣做一樣沒法解決債仔沒法還債的風險;但支持債仔借錢消費,起碼可助中國的產業解決產能過剩的問題。生產可以繼續,工人就有工做,經濟就不會衰退,危機就可以延後。
 
以上是我一直主張的做法,但現在我又有另一種想法:與其借錢給外國人,協助他們來買中國貨,那就不如借錢給中國的農民,協助中國的產品可以開闊內銷市場。這樣做,一樣可以令中國的工廠繼續有工開,而且得益者將會是中國的農民,而不是那些外國的胡亂揮霍者。表面上,中國的農民比外國的消費者窮,但他們的還款能力不一定比外國的消費者差。外國的消費者早已入不敷支,欠債纍纍;他們連舊債都未清,怎有能力還新債?繼續借錢給這樣的債仔,注定收不回。況且,他們多是借錢來消費,不會增加他們的還債能力。
 
相反,中國的農業生產依然相當落後,無論在科技應用、生產模式,以致在市場效益上,都與國際的先進水平有一定的距離,存在著大量發展空間。因此,把資金投在中國的農村,可生產的回報,絕對不會比投在外國的消費市場差。
 
過去,中國的農村長期處於貧窮落後的狀態,主要是農民的科技知識不足,沒有餘力作資本積累,以致惡性循環,長期沒法突破。現時,中國已不缺錢,與其讓農民用原始的方法去作資本積累,不如透過國家的政策,令金融機構的資金可以大量流入農村。
 
我剛去過一些中國的偏遠地區的農村視察,看到中國農村缺錢的地方真是很多,有了錢,他們可以引入更多的優良品種,試用更多的先進生產模式,改進不方便的運輸系統,掌握更快的市場訊息等。這些都可以令農村的生產力提升,令借給農民的錢不致無得還。中國與其借錢給外國消費,不如借錢給自己的農村,協助農村走向現代化。
(轉載自2009年7月23日am730C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