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需定期貼印花

金融海嘯後,全球經濟步入衰退,通縮威脅揮之不去。貨幣需定期貼印花才可使用的理論又再次被人提出來,希望能藉此令疲弱的經濟重現生機。
 
讀者可能未有接觸過這種不為資本主義制度所容的理論,故我在行文前先得簡介一下。這種又稱為「郵章貨幣」的理論,最先於二十世紀初,由德國巴伐利亞的一個地方政府的財政部長所提出。他名叫西爾沃‧格塞爾(Silrio Gesell),因受蒲魯東(無政府主義者)的影響,早對放貸收息心存厭惡。因此,當他所在的地區出現經濟衰退時,竟想出要持有現金的人按時在鈔票上貼郵票的方法(香港人稱做打士擔),來迫那些積累財富過多的人及早出來投資或消費。
 
這種要求對加快貨幣在市場上的流通產生了積極的作用。因為,儲存貨幣得與儲存其他財富一樣,需付出儲存的成本,變成早用早著。因此,制度實施後,經濟很快活躍起來,一些關閉了的礦場與工廠又再復工,高企的失業率很快下調。此之所以,最近又有人建議美國政府,在利息減無可減時,引入「郵章貨幣」的做法。
 
按格塞爾的看法,商品庫存時,必會招至一定的損失,沒有理由讓儲存貨幣者倖免。必須讓貨幣與商品處於同一樣的境況,這樣經濟活動才不至被扭曲,社會才得以自然地、健康地發展。
 
農產品放在倉庫裡,會有蟲蛀,給老鼠偷食;會遇潮發霉變質;存放久了,價錢會愈賣愈低。即使耐用性強的工業產品,一樣無法逃避折舊;如果遇到優質的新產品競爭時,價錢就跌得更快。
 
至於人的勞動力(包括智力),就更加可悲,今天賣不出,沒法留到明天再賣。這種情況往往令需要出售勞力的人,不得不賤價而沽。飽受有貨幣儲存的人剝削。
 
相反,財富一旦換成鈔票之後,不但沒有儲存成本,還有利息可收。這個社會人人都傾向做守財奴,可能就是這個原因。持有金錢明顯比持有商品或勞動力(其實也已變成商品)有更大的優勢。然而,為何具體的商品換成抽象貨幣後就可以不用折舊?蒲魯東把這種差異看成是資本主義制度下,種種不公平狀況的源起,是制度的設計者為有錢人的利益而加諸窮人頭上的。
 
格塞爾認為,改變這種狀況的最簡單辦法,是要擁有貨幣的人需同樣承擔儲存的損失。他要求擁有貨幣的人,每月皆得去郵局買一定比例的郵票貼在鈔票上,鈔票才可以合法地使用,等同政府要收印花稅。他以此去打擊富人的儲存貨幣傾向,令他們積極地在下次鈔票需要打印花之前,把錢速速花掉。
 
經濟學家凱恩斯對格塞爾的理論有極高的評價,認為將來要向格塞爾學習的會比向馬克思學習的更多。
(轉載自2009年5月19日am730C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