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難成經濟支柱

特區政府有意透過吸引海外的留學生,把本地的教育事業發展成另一條經濟支柱。英國現時就有約三十萬個留學生,每年可為英國帶來550億港元的收入。我們鄰近的新加坡,亦有7.3萬個留學生,為新加坡帶來182億元的收入。香港在這方面確有不少發展空間。
 
英國能吸引這麼多的海外學生,一方面是因為英國有很多全球知名的、辦得好的學校,另一方面亦因為英國曾是全球最大的殖民地宗主國,殖民地子民習慣崇尚宗主國的教育,即便獨立後,仍依舊熱衷送子女去英國留學。再者,英國政府亦有意透過教育去維持英語文化對全球的影響。英國政府對教育事業的支持,並非完全基於經濟利益上的考慮。
 
至於新加坡,政府更為留學生提供80%的學費津貼,條件是畢業後要留在新加坡工作3年。新加坡政府著重的是留學生畢業後在工作上的貢獻,而非透過教育服務去賺錢。可惜香港民間的情緒似乎不甚歡迎海外學生畢業後留港工作。如果香港人胸襟闊一些,我們根本不用提供教育上的優惠,也能吸引內地的人才來港工作。
 
現時香港的教育事業,基本上由政府一手包辦,成本甚高,但產品卻不見得特別優越。現時在香港各大專院就讀的外地學生,主要來自中國大陸;而來自世界其他各地的,主要是交換生,專誠來香港求學的比例很少。
 
現時香港以邊際成本向海外學生收費,其實也有一定的補貼,因為他們可與本地學生共享原有的校舍與行政成本,只需負擔學校增收學生而引致的新成本。如果政府打算將來也是這樣收費的話,那麼香港愈是增收留學生,社會就得提供愈多的補貼,以至提供教育服務不但不能成為經濟支柱,甚至可能變成政府的經濟負擔。
 
由政府提供的教育服務,官僚系統臃腫,監管系統複雜,營運成本一定不會便宜。加上單一僱主最易催生工會運動,在香港聘用教育工作者的成本,比世上大部分地方都要高。在這種情況下,香港政府如果不願意向海外學生提供補貼,香港的教育服務根本很難有競爭力。要官辦教育變成有經濟貢獻的事業,世上少見,香港很難創造奇蹟。
 
因此,除非香港的民辦教育事業能真正發展起來,香港人不要奢望香港的教育事業可以為香港帶來經濟上的收益。教育是為未來的投資,短期裡必然是付出多過收益;處處著眼於經濟收益,只會扭曲了辦學的目的與途徑,令教育收不成正果。香港人需要有願意為中國培養人才的胸襟,才會願意持續地向內地學生提供帶補貼性的教育服務。不過我相信,這樣的服務將來一定會有回報。
(轉載自2009年4月8日am730C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