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闆也得為伙計打工

勞工界的議員批評政府為大學生所設的實習職位工資太低,要求商界應以市值來聘用新畢業的大學生,而非政府計劃中的最低四千元一個月。
 
商界當然支持用市值來招聘員工,但市值只能在你情我願的情況下產生,而不是靠政客推動輿論施壓。如果連大學畢業生也要靠最低工資的立法來保護,那香港的大學生實在可悲。
 
美國已故總統甘迺迪有句名言:「不要問國家可為你做些甚麼,應問自己可為國家做些甚麼。」這句話本應是一個愛國者的自我要求,但亦可伸延至做人應有的態度。大學生如果能夠先問自己可為任職的機構做些甚麼,而不是問任職的機構可給自己多少工資,他在職場的發展一定更有前途。
 
因為,當一個人肯問自己可為機構做些甚麼時,他就會主動地去提升自己的知識與技能,以便更好地為任職的機構服務。這樣就會令機構愈來愈需要他,而他亦會變得愈來愈有討價還價能力。一個人的市值,取決於別人對他有多大的需求;一個人可被利用的價值愈高,他的服務可換取的價值就愈大。
 
我剛出商界工作的時候,亦曾為少少工資的增幅向公司爭取。我的上司提醒我:「才做了幾個月,何必這麼心急,遲些連行家也知道你做得好時,不愁老闆不加你人工。」此後,我就不單爭取在自己的老闆面前有表現,還爭取在同事面前、客戶面前,以至在行家面前都有表現,結果工作不出兩年就有人挖角。當有人需要你的時候,你不開口要,他也不會虧待你。
 
這件事令我明白,自己價值不在乎自己想要多少,而在乎人家肯付多少。一個人應該經常要問,自己的存在能否為別人帶來好處?而不是整天想在別人身上搵數。
 
我認識一些人,整天埋怨別人對他不好,不願意與他交朋友。現實是:一班朋友一起去活動,他會設法不出自己應承擔的費用;他看中了人家的東西,他就會要求借來一用,人家不追他還,他就好像忘記了一樣,人家需要他幫的時候,他總會找理由推搪。試問這樣的人誰願意與他往來。
 
世上有兩類人,一類是只曉得要求別人,一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在別人身上找問題,整天怨天怨地;另一類人則懂得求人不如求己,遇到困難時肯從自己身上找原因。由於改變自己總比改變別人與改變環境容易,所以第二類人解決困難的能力會較高,取得的成就也會較大。
 
我自己做老闆後,亦會經常問,我能夠為伙計做些甚麼?我帶領的方向可有出錯?伙計在公司是否搵到食?我的形象能否為伙計帶來生意與工作上的方便?我建立的公司文化能否為伙計提供一個舒暢的工作環境?可能因為我有為伙計打工的心態,我做老闆的地位才這樣鞏固。
(轉載自2009年3月27日am730C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