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需有另一隻黑天鵝

在一本財經雜誌上看到這樣一個標題——《當心另一隻黑天鵝將出現》。剎那間有個感覺,作者是否對「黑天鵝理論」有點誤解了,要證明一個全稱的陳述出錯,一隻黑天鵝已經夠了,何需有另一隻黑天鵝?
 
作者顯然把黑天鵝的出現看成是一件不好的事情,所以才叫我們要當心。但按照黑天鵝的理論,由於人的認知能力有限,世事充滿不可預測性,叫人當心也沒有用。
 
自從Nas­sim Nicholas Taleb所寫的《The Black Swan》出版以來,黑天鵝理論就成了世人最喜歡引用的理論之一,可惜很多人對這理論其實不甚了了,引用只是為了趕時髦吧了。
 
其實所謂黑天鵝理論,主要是利用黑天鵝的出現去指出,人類靠枚舉與歸納的方法去認識世界並不可靠。在歐洲人原先的生活經驗中,他們看到的天鵝都是白色的,於是他們得出「凡是天鵝都是白色的」結論。後來歐洲人去到南半球,才忽然發覺原來天鵝是有黑色的。因此,凡是天鵝都是白色的說法就被推翻。而且只需一隻黑天鵝,就可推翻千萬隻天鵝是白色的枚舉。英國哲學家卡爾‧波普稱這做邏輯不對稱原則。
 
然而,人類的大部分知識都是從經驗中得來,見得多了,就以為事物都應該如是,視為理所當然。正如香港股民見匯豐的股價長期處於一百元一股之上,就以為匯豐起碼值一百元一股,豈知匯豐可以跌到四十多元一股。又如現時美元是全球最吃香的貨幣,可會想到將來會有人拒收美元。
 
卡爾‧波普認為,我們從經驗中歸納出來的知識是無從被證實的,只能被證偽。在人民的經驗中,天圓地方,直至人可以環繞地球一周,人才相信地才是圓的。就是我們每天看到太陽從東方升起,其實也是錯的,事實只是地球自西向東旋轉吧了。
 
從這個角度來看,現時我們信以為真的知識與理論,將來都有機會被證明為錯誤。我們沒有方法可以確認甚麼是真的、對的,只能確認甚麼是假的、錯的。我們值得擁有的,可以積累的知識,其實都是對錯誤的認識。求知的過程其實是一種認識錯誤的過程,亦即是卡爾‧波普的「證偽主義」。
 
要「證偽」就得有批判精神,敢於挑戰權威;這樣,人類的知識才會不斷更新。另一方面,人亦需要有謙虛精神,知道自己所知的也是有機會被「證偽」的;這樣,人才會不至於過度自信,進而胡作妄為,硬把自己的一套強加諸其他人的頭上。
 
正因為如此,卡爾‧波普最不喜歡烏托邦式的社會改革工程,他寧願斬件式的去嘗試;這樣才可以避免鑄成大錯,他稱之為”piecemeal social engineering”。正因為我們不知道黑天鵝會在甚麼時候出現,我們不需要過度有為的長遠的社會規劃。
(轉載自2009年3月9日am730C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