縮體不易保力更難

美國資產泡沫爆破,全球的經濟規模都得跟著收縮。很多在市場上運作的公司,這時才發覺,原來自己的規模已發展得太大,市場已無法支撐得住他們,非要設法down size不可。
 
以香港的地產代理為例,去年市場上每月的成交平均有一萬二千多宗,近月已跌到只有八千宗,少了三成。地產代理的生意,直接與市場的成交量掛勾,成交量少了,地產代理的佣金收入無可避免會同步萎縮。
 
在一般情況下,地產代理的盈利,大約是收入的10%左右,收入少了三成,就必要轉盈為虧,入不敷支。任何企業都不能長期容忍自己處於一個這樣的境況,因為任由這種情況持續下去,結局只會是破產。
 
如果成交量萎縮只屬暫時性的,公司還可以衡量一下手頭還有多少資金,看看穀種還可以食多久,是否足以支撐到好日子重臨。如果有此能力的話,企業是不傾向輕率地削減自己的體積的。因為這個體積建立起來需要代價,公司裡的成員都付出過精神與時間,過程中建立了不少感情上的聯繫,要把身體的一部分切割出去是會有痛楚的。
 
然而,今次的困難期源自全球金融體制的崩潰,今後要重新搭建,很難估計需要多少時間才能恢復正常運作。因此企業在食穀種的同時必須收縮,縮到收支平衡為止。
 
如果企業在這個問題上舉棋不定,就會出現穀種吃光了,收支平衡點尚未找到,那就非結業不可。最近倒閉的幾間企業,其實都是在他們的體積高峰期夭折的。這表示,這些企業連down size的工程都未開始過。表面上,這樣的企業鬥志可嘉,堅持到底,死而後已;但實際上卻遺禍人間。因為他們拖欠工人薪金,更無力付遣散費;又害死他們的生意夥伴,很多專為他們提供材料與服務的公司,可能也被迫跟著他們一起結業。這種奮戰到底的舉措,實質上是一種極不負責任的行為,我寧願主動down size,讓公司可以生存下去,讓大部分員工都可以繼續生活。
 
明白到這一點之後,要down size就不愁不夠決心,因為這是生存的需要,亦符合大多數公司成員的利益,關鍵是切那裡及切多少,切了之後不至於影響公司的正常運作。
 
一般而言,如果全公司各部門都按同一比例收縮,公司的規模一定可以減少,而公司的運作也不至受太大的影響。但這種按相同比例收縮的結果,往往是生產力也同步收縮,變成down size只能達到減少虧損,而不足以達到收支平衡。這只能令公司死得慢一點,而不是令公司可以活過來。
 
因此,down size是否成功,並非取決於切割了多少,而是在切割的過程中,盡量不損害原有的生產力,甚至可以令生產力不減反加。這就是看企業領導人的真正能耐了!
 
更正:本欄昨日標題及內文的“sub-optical“一字,實為誤植,原稿正字應為“sub-optimal”,編輯部謹此作更正,並向讀者及原作者施永青先生致歉。
(轉載自2008年10月23日am730C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