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 » 主頁 » C觀點

其他有關C觀點的內容:

按此瀏覽am730最新C觀點文章

從約車平台看互聯網經濟

昨文論及內地資金錯投的問題,曾以約車平台滴滴出行為例。這是一個很好典型,它從出世、成長、壯大到遇阻,反映了內地大部分互聯網公司的生命歷程。
 
互聯網公司的概念都十分漂亮。以約車平台為例,它的出現既方便乘客,又方便司機,還可以減少出租車在馬路上兜客的時間,節省能源,減少交通擠塞。只不過,一如內地大部分互聯網概念一樣,大部分都不是中國自己的創見,而是抄外國的。
 
互聯網公司在開始時,都不講盈利模式,先不計成本,佔領市場再說。約車平台也一樣,優步(Uber)在開始的時候,就既貼錢給乘客,又貼錢給司機,根本不像在做生意。初時,他們還可以吹,將來可以「羊毛出在豬身上」;但這麼多年來,卻一直未找到會長羊毛的豬,所以他們只好在取得壟斷地位後,同時向乘客與司機一起開刀。內地的預約車司機近期都在埋怨,平台又要增加收費了,而他們卻肉隨砧板上,無力抗拒。另一方面,乘客亦沒有優惠了,一樣要面對不斷加價。由此可見,透過約車平台而節省下來的資源,最終不會讓消費者與從業員得益,而是變了互聯網公司的利潤。開業初期的承許,只是一句空話。
 
如果這樣的互聯網公司最終都能賺錢,那起碼仍有人得益(雖然不是廣大的消費者)。問題是這類互聯網公司在開始的時候燒錢過多,以後根本沒法翻本,連投資者也不會有得益。
 
出租車行業本身不是一個利潤高的行業,有了約車平台之後,雖有增值,但只能是主體服務的一個附加值,不可能比主體服務的收費還要大。然而,去搶約車平台生意的互聯網公司卻從不理會這個附加值究竟有多大。他們並沒有以可能的收入來制約燒錢的速度。他們不只是燒錢以補貼乘客與司機,還透過融資來收購競爭對手。這些對手本身都不賺錢,他們收購的出發點除了想達至壟斷外,還可能是甚麼?但中國政府對此卻袖手旁觀。
 
滴滴出行自2012年成立以來,已經過A、B、C、D、E、F、G輪(只會數漏,不會數多)的融資,單是去年4月的國際融資,就拿到了55億美元;相信前後合起來,滴滴已融資了超過100億美元。很難想像,他們將來可以用甚麼方法賺錢,去令這麼多的投資者都感到滿意。
 
人們能夠花在出租車的費用是受經濟發展所制約的,即使約車平台公司壟斷了市場,也不等同可以任意加價的。因此,滴滴是不可能光透過加價就可以令自己的盈利符合投資者的合理期望的(投資者的期望可能從他們對公司的估值上反映出來)。現實是滴滴已經飢不擇食,既做出租車,又做豪華專車,亦做順風車,也做代駕,連大巴、小巴、單車也不放過。本地不夠,就把生意擴展去外國,結果往往是把虧損擴得更大。
 
參與滴滴融資的公司可不是小公司,他們包括騰訊、阿里巴巴、平安、中投、中人壽,還包括來自海外的淡馬錫與蘋果,他們看中了滴滴些甚麼呢?或許我缺乏互聯網智慧,所以至今仍沒法理解。
(轉載自am730C觀點2018年9月20日}
 
 
相關標籤 :
施永青     經濟